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工匠精神的发扬,精湛技艺的传承,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耕耘与奉献。
“这块沉甸甸的金牌,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团队,感谢邹志平教练,感谢周卫、王波、沈思静、涂军胜、何渊、夏成强、刘敏、房丞杰、李辉、董新洲等老师。”
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湖北省表彰大会上,国赛烹饪项目金牌获得者李夏薇上台发言,致敬一众向她传道授业的师长,道出众多获奖选手共同的心声。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接连探访我省国赛奖牌背后的优秀教练。他们身怀高超技艺,拥有丰富经验,甘愿身居幕后,无私传授技艺,在一路“陪跑”中,让工匠精神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精彩绽放。
精益求精
让每一个细节尽善尽美
5分钟雕刻月季花、8分钟摆放黄瓜元宝碟、15分钟制作银芽鱼丝……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24岁的李夏薇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勇夺烹饪(中餐)赛项金牌。
看到自己的学生做楚菜拿了第一,烹饪大师、湖北楚菜研究院院长邹志平感叹:“这是早八晚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训练的结果,为楚菜走向全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为“湖北工匠”的邹志平,师从“中华十大名厨”之一的卢永良大师,是我省餐饮界公认的中青年领军人物,有很多刻苦学艺的励志故事在业内传为佳话。
2006年,为了学好卢永良大师“快速大刀杀鳝鱼”的绝活儿,邹志平每天凌晨5点起床练习宰杀鳝鱼,每天至少练习30斤,一个月下来大概有1万条。自己酒店的鳝鱼不够用,他就去别的酒店免费帮忙杀鳝鱼,就这样坚持了10个月,练就了这手功夫。之后,他凭借着“大刀杀鳝鱼爆鳝花,2分38秒成菜”“桔瓣鱼氽”两个烹饪项目,荣获首届中华厨艺绝技大奖。
今年备战国赛的半年多,在邹志平教练团队的指导下,李夏薇一次又一次被老师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感动。
“有一次,为了让鱿鱼酥造型更加逼真,我们将鱿鱼的照片打印贴在墙上,各位老师都聚在一起看《动物世界》,仔细观察鱿鱼的形态,确定菜品中触须的摆放位置,熬夜到凌晨3点。”李夏薇回忆,集训期间,老师们加班加点陪伴她设计菜品、模拟比赛环境、严格审核打分,让她每一次训练都如同参赛一般,细致入微。
邹志平老师作为主教练,带着她多处访学,去上海学习酥点制作;王波和沈思静老师对比赛的规则和技术要点很有经验,指导她设计菜品;房丞杰老师每天全程盯着训练,记录每个模块的时间,严格把关每个细节……细数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李夏薇动情地说:“没有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块金牌的诞生,我会时刻铭记在心。”
提及未来,李夏薇有很多计划,包括学业深造、精进业务以及深耕教坛等,但总的说来,就是做好楚菜这一件事,践行好、传承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匠心为师
用无数次陪跑授业传道
在国赛赛场上,一名小伙手持针线,缝制出一套精美的女士西装和连衣裙,拿下时装技术赛项金牌,他就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23届毕业生李儒锋。
回顾此次大赛,李儒锋印象深刻:“先根据大赛提供的设计图完成正面设计,背面设计则是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要同步完成制版与成衣制作,要想拿高分,非常考验对细节的把控。”
赛场上,李儒锋沉着冷静,在17个小时内高水平完成服装款式局部设计、服装CAD制版、样衣制作、立体裁剪等四大模块,对应制版师技术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技能竞赛内容,表现异常突出。除此之外,他凭借对面料的把控,从格纹素色的设计图纸上发挥想象力,创意设计“斜纹不对称”的结构,在众多的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
“赛场上的一丝不苟和大胆创新,离不开我的教练孔莉老师悉心指导。”李儒锋说,因为父母从事时装相关工作,他从小就对时装设计制作有浓厚兴趣,但直到遇到孔莉教练,他才深刻领悟到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热爱与执着。
孔莉,已经在服装行业深耕30年,是一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家型导师。“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孔莉鲜明的个人标签。多年来,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她都秉持着这种风格,带领团队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
李儒锋感叹,今年备战国赛的6个多月里,孔莉老师带领技术团队,每天陪伴他训练10小时以上,从不间断。不管训练到多晚,孔莉老师都会给他分析技术难点、讲解技巧、安排第二天的训练任务和学习。既是老师,更像母亲,在传授精湛技艺的同时,给予他自信与勇气。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精益求精的反复演练,使得他快速成长进步,最终在全国技能舞台上一举夺魁。
孔莉说,工匠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她将坚定地在“匠心为师、匠心育人”这条路上走下去,为“技能强国”播撒更多青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