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宵祎 雷闯 通讯员 程啸
阅读提要
20年前,襄城区卧龙镇山药种植面积不到千亩,因产品、技术、市场等原因,产品一度滞销。
在卧龙山药专业合作社带动下,村民规模化种植山药。如今,该镇年稳定种植山药面积2万多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销售额超7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药小镇”。
“九斤黄”卖向全国市场
12月20日,襄城区卧龙镇新建村,山药种植户黄国富蹲在地上,将山药铲插进土中,用力一顶,将一根1米多长的山药完好无损地挖了出来。
长约1.7米,重约9斤,称为“九斤黄”,这是当地种植的山药品种。“一亩地能产1万多斤。”黄国富说,当前1斤能卖近3元,自己种了20亩山药,毛收入能达60万元。
“发展这么好,多亏了邹涛。”黄国富口中的邹涛,是卧龙山药专业合作社、卧龙山药协会的负责人。
卧龙镇沿汉江有数万亩沙滩地,沙质土壤疏松,适宜山药生长。但多年来,因山药品相差、产量低等因素,收益不高,种植面积不到千亩。
2003年,从外地回乡探亲的邹涛,看见家里成堆的山药卖不出去,决定留下来创业,成立了卧龙山药协会。
“山药向下生长,需要提前挖沟松土。传统的人工打沟,深浅不一,种出的山药品相不好。”邹涛找到技术人员,用1年多时间,研发了山药打沟机,同时对山药品种进行改良,双管齐下。以往只能长0.8米的山药,可以长到1.7米,平均亩产从4000斤增至1万斤。
过去,山药销售都是外地商贩上门收购,价格也低。为拓宽销路,邹涛跑了全国数十个大型农贸市场,与200多位经销商直接对接。
几个月后,市场逐步打开。到2005年,“九斤黄”被卖到全国40多座城市的农贸市场。
产量翻番、效益翻倍,更多农户跟着一起干。2007年,邹涛成立襄阳市首个合作社——卧龙山药专业合作社。
2013年,卧龙山药协会成功注册“襄阳山药”商标,成为襄阳市第4件地理标志商标。
一次滞销倒逼出“山药小镇”
2009年,全国山药过剩,价格暴跌。该合作社数万吨山药滞销,农民或亏本甩卖,或直接喂猪。
“教训太深刻了。”邹涛意识到,要避免产品周期性风险波动,必须提高其附加值。他决定以社员入股方式筹集资金,发展加工业。
2010年,合作社举行社员代表大会。让邹涛没想到的是,千余名社员中仅有4人愿意出资。
“钱投进去万一血本无归咋办?”大多数人不愿冒险。
邹涛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加上4名社员投入的120万元,流转了100多亩土地。
起初,合作社打算建食品加工厂,经市场调研后发现,零售食品市场竞争激烈,加工厂全部建成需要投入1亿多元。
“贸然开建,可能导致破产。”邹涛决定缓一缓,先前往欧洲、日本等地学习。
2013年,邹涛在台湾一家农业企业调研时发现,该企业不仅有原料基地、生产线,还建有博物馆、酒店、餐饮等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意红火。
邹涛决定学习效仿,打造一个以山药为主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山药小镇”。
做好三产融合文章
2014年,卧龙山药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山药小镇”开建。
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合作,研发出山药曲奇饼干、山药酒等数十种产品,注册了“茅庐”“卧龙阿丑”等商标。
2016年,合作社首款加工产品——卧龙山药曲奇饼干上市,销售效果不错。紧接着,其他产品陆续推出。
生意火了,其他社员纷纷要求加入。最终,合作社716户社员出资入股。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社引进全自动山药面条、山药脆皮等产品生产线,聘请了杭州的直播团队,强化线上销售。
12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山药小镇”,这里依次坐落着山药文化博物馆、观光生产车间、山药生态酒店、旅游超市等,集吃住游娱购于一体。超市内,摆放着山药曲奇、山药锅巴、山药酒等30余种由山药为原料制成的零食饮品。
合作社总经理罗丽介绍,“山药小镇”已投资3.5亿元,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实现。
去年,合作社传统山药销售超过5亿元;精深加工系列山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2亿元;“山药小镇”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