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毫丝线,在绢布上来回穿梭,变身梵高笔下的印象派“星空”;薄薄纸片,被雕、镂、剔、刻,变成栩栩如生的剪纸图样;细腻鱼茸,经调味后上屉蒸熟,成为色如脂玉的鱼糕……
12月22日—25日,第二届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暨非遗嘉年华活动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省133个非遗项目、3000多种非遗产品再一次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民间走向大众,助力荆楚非遗的能见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年味浓浓 非遗展销季迎市民踊跃打卡
据介绍,这一活动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按照“省级统筹、市州联动、公众参与”的思路,在武汉设置1个主会场,组织17个市州同时开展若干场非遗展销互动,打造“1+17+N”的荆楚非遗节庆展销盛宴。
12月22日为“冬至”,在传统民俗之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对此,在武汉主会场,从场地布置到环节设计,再到产品选择都年味浓浓。
室外,潜江草把龙、枝江民间吹打乐、五虾闹鲇、郧阳凤凰灯舞,精彩的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围观与叫好;室内,一曲欢快嘹亮的《迎客歌》拉开活动序幕,刚柔并济的武当武术迎来阵阵喝彩。
本次展销季中,“荆楚有礼”展、“荆楚风味”展、非遗时装秀、非遗研学、非遗影像展等系列活动也持续展开,让市民可逛、可购、可吃、可赏、可学,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其中,在人气高涨的“荆楚风味”展,以枣阳酸浆面、鄂州鱼丸、潜江水晶糕等为代表,全省各地61种特色美食被悉数“端”上桌,让更多市民与游客一饱口福。
以“非遗+” 20个优秀案例被正式授牌
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近年来湖北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积极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今年5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优秀案例评选工作。经各地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包括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三峡人家、清江画廊、江城非遗坊、长阳民俗馆等在内,20个优秀案例共同入选。
开幕式当天,这些优秀案例被正式授牌。在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文旅厅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共同见证之下,这一活动成为湖北省非遗保护成果的一次集大成展示,也是一次创新性推介。
“非遗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以更宽的视野、更强的举措,加大非遗系统性保护力度,保持非遗的本真性、共享性、品牌性,打造具有荆楚特色的非遗产品,使非遗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推动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实现文化赋能的重要抓手。”
频频亮相 从“走出湖北”到“走向国际”
将非遗“穿”在身上,是什么体验?开幕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时装秀成为亮点。在模特们的演绎之下,80余套“国潮”华服一一登场。
据介绍,这一时装秀精选湖北省“挑补织绣”类非遗服饰精品,生动展现了汉绣、阳新布贴、枣阳粗布、大冶刺绣、堂纺叠绣、缠花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打造更符合年轻人审美、更融入日常生活的国潮时尚。
近年来,除了两届非遗展销季活动的举行,湖北非遗创新不止,也步履不息。在省内掀起热潮的同时,包括编钟乐舞、汉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等在内,诸多湖北非遗也在省外甚至国际上频频亮相。
从前些年的“斯里兰卡·湖北文化和旅游周”“中国湖北·韩国友好周”、日本关西地区“对话湖北”、华创会等重大活动,再到今年的深圳文博会、“鄂博同心 非遗传情”——湖北省对口援博非遗联展、“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等系列展会,湖北非遗以组团之势,出省更出海,赢得了更广范围人群的喜爱。
通过擦亮非遗品牌、更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半径,湖北不断探索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扎本土,枝吐新芽,让荆楚文化与更多中外文明一起交相辉映、美美与共,打开一扇世界看湖北、看中国的窗口。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