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余庆军
今年前三季度,鄂州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总产同比增速3.26%,居全省第四。
近年来,鄂州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撂荒地整治,推广机械化耕种管收,建设现代农业“种谷”,坚定不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多措并举整治撂荒地
复耕复种面积5700多亩
一个多月前,鄂州乡村开启繁忙的翻耕抢种季。
“我们依托油菜生产项目,发挥本地农机合作社综合实力,持续加大撂荒耕地综合整治力度。”梁子湖区沼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刚介绍,该镇提供180元一亩的农机服务补贴,引导广大种植主体主动灭荒,全镇570.4亩撂荒耕地全部种上油菜等作物。
涂家垴镇沙咀村,2000余亩油菜吐出片片新绿。镇长万勇说,为解决耕地撂荒这块“心头病”,他们引进四川合江县富益粮贸有限公司流转土地逾1万亩,依托企业资金、技术、渠道等优势发展粮油规模生产。目前,该公司已在涂家垴镇15个村整治撂荒耕地近3200亩。
华容区蒲团乡为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乡“两委”班子多方筹谋,决定由村集体牵头流转闲置土地,聘请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耕代种。近3年,该乡石竹村累计整治撂荒耕地超800亩,其中种植大户流转整治540亩、村集体牵头整治270亩,全村撂荒耕地基本清零。
“全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达5700多亩。”鄂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市把撂荒耕地整治与发展乡村产业相结合,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带动能人返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式,多措并举推进荒地复耕复种,发展粮油生产,昔日“沉睡”的耕地重新焕发生机。
推广耕种管收机械化
粮食规模化种植超15万亩
华容区蒲团乡素有“鄂州大米之乡”美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近两年,大米全产业链产值连年超过6亿元。
藏粮于地,更藏粮于技。“今年全乡水稻种植面积4.5万亩,其中中稻2万亩,通过机械化收割,减少损失率2%左右。”蒲团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郭唐禄介绍,该乡大力推行水稻全程机械化收割作业,11月中旬全部实现颗粒归仓。
红莲湖畔,蒲团乡夏大湖农场,省农科院3100亩科研示范基地里,“无人农场”建设试点紧锣密鼓。目前,管理人员只需在手机端查看管理平台,就可一屏尽览“土地一张图”和“农机一张网”。未来,手机端可物联“耕、种、管、收”各环节,实现水稻种植全流程数字化。
发展粮食产业,推广机械化,都需规模化经营。鄂州市农业农村局介绍,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开展水稻生产全流程托管服务,落实“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服务,为种粮主体解除生产后顾之忧,粮食规模化种植面积超15万亩。今年,蒲团乡以稻米产业入围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守好“国之大者”
打造现代农业“种谷”
鄂州是全省地理面积最小的地级市,耕地面积不到70万亩。土地有限,靠科技赋能,守牢种业“芯片”。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章志宏介绍,近年来,团队在水稻基础研究、水稻基因克隆、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发表科研论文5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
“我们在稻谷高产、资源高效(双高)水稻育种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上已取得原创性进展,未来3年有望获得突破。届时,水稻单产将再提高10%以上,水稻光能利用率提高20%,化肥等资源节省20%以上。”章志宏说。
借力科技,出产量出效益。近年来,鄂州推动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示范项目、武汉大学鄂州水稻基地、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等40多家基地扩建提档;列出84项科技支撑需求清单,精准对接21所高等院校。10年间,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打造现代农业“种谷”。
“水稻育种已成为鄂州发展现代种业的一张名片。”鄂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