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实习生 刘逸鹏 通讯员 孙姝 徐秋爽
早上九点不到,护林员石光明推开房门,像往常一般,习惯性地拿起挂在房门前的镰刀,戴上“护林防火”的袖章,进入山林。
今年59岁的他,守护着武汉市黄陂区牛山和周边共3000余亩的山林。以往,他习惯带着本子随手记录一天的巡护所见,以供定期的查验。而从今年起,随着“武汉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正式推广应用,石光明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巡护工作的定期报备。
“林长+科技”“林长+湿地”“林长+产业”,武汉不断创新“林长制”模式,以“林长制”促“林长治”,让千重山长绿、百湖水长流。
“林长+科技”让护林更高效 巡林记录自动生成
2014年,武汉提出“山长”概念,要求每座山都有专职护林员守护,算作是“林长”的前身。
2021年,中央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在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很快,武汉市建立起了“四级林长+护林员”的全域覆盖责任体系,统一守护武汉山体、森林、湿地等生态“肌理”,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石光明就是黄陂区近500名护林员中的一员。只要不下雨,每天早上9点、下午3点,他都要巡护山林。今年“武汉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给他带来了不少便利。“以前一次巡山,花在拍照、取证、留痕上的时间就需要2至3个小时,回去以后还需要手写巡护记录,如今只需在巡山时打开统一派发的智能终端,过往所需要的内容便可自动生成,节约了不少时间。”
武汉市黄陂区园林和林业局资源管理科负责人宋红卫说,“通过智能终端,黄陂区所有护林员每天的巡护路线、距离、次数、位置都可以实时监测,进一步完善了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机制,实现‘林长+护林员’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为保护好绿水青山提供科技保障。”
武汉市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肖永波介绍,新系统融入林长体系、生态数据以及“四级林长+护林员”巡、查、报、评工作任务,提升了巡林、护林、管林、考核的智慧化水平。“目前已有23382次林长巡林记录,111次会议记录,处理44项林长交办清单。”
“林长+湿地”让保护更有力 21万越冬候鸟栖息江城
林长制为何会涉及湿地?
“这是充分尊重武汉资源特点而采用的因地制宜之举。”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水共生的武汉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9%。将湿地与林地保护一同纳入“林长制”年度考核重点内容,在湿地退养、日常巡护、野生动物保护、打击违法侵占等方面,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部署。“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写进了武汉市林长制实施方案里各级林长工作任务中。
以黄陂为例,南部平原湖区的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东方白鹳、小天鹅和白琵鹭等珍稀濒危水鸟,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如今,以“林长+湿地”为抓手,该区园林林业、自然资源、水务、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各部门间联动,区、街、村上下协同,有效提升保护区管理能力和水平。
今年11月5日,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座谈会在武汉举办,武汉晒出国际湿地城市“元年成绩单”:锁定全市16.2万公顷湿地边界,形成刚性约束;强化了全要素修复,退垸(田、渔)还湖1.7万公顷,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全市河湖水质优良占比90%以上,实现整体性提升。截至11月,武汉今年已迎来21万只越冬候鸟,同比提升24%。
“林业+产业”让乡村更兴旺 4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启动
今年8月,武汉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首期规划建设45万亩,政企银多方签订金融合作额度300亿元。
建设国家储备林,是提升城市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保障木材战略安全和森林生态安全的有效举措。该项目涉及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洪山区等7个区。项目将以马尾松杉木纯林、中幼林、低质低效林、退化林、一般灌木林等作为改造提升对象,着力营造工业原料林和大径级用材林。
2021年,武汉启动“村增万树”5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武汉将建成600个以上的“领头村”,当前造林绿化完成率已超过80%。创新社会绿化方式,通过社区绿色驿站等家门口的义务植树尽责阵地,搭建“七绿”服务平台。今年以来,武汉已完成造林绿化1.8万亩。
当前,武汉正在实施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行动,延伸油茶产业链条,提升油茶附加值。同时,多措并举促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林业食品等林业产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