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常慕君 向闱
“我们正进入科技转化的大潮流,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是科技转化的原动力,要围绕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坚克难。”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说。
“从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到应用推广,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全链条有赖于医工交叉融合创新。”从上海赶来参会的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说。
“这次湖北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的发布,是对我们这个团队、对中国科学院精测院多年积累下研发出的这一成果的鼓励。”中国科学院精测院院长周欣研究员说。
12月19日,湖北省医工交叉创新大会暨首届医疗器械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湖北省科技厅主办,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产业创新与育成中心承办,会议主题为“医工交叉创新领地‘信号塔’ 技术资本人才融合‘高速带’”。500余名来自各地的院士专家,高校院所、医院、企业、投融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代表参会,相关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发表真知灼见。
集成科技创新全链条
会上,聚焦医工交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公里”融资难题,湖北医工交叉创新发展金融赋能计划发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获悉,截至目前,该计划已汇聚浦发银行科技快速贷等各类金融(类金融)产品近50项,资金计划已超过160亿元,有关服务产品已在科惠网同步上线。
“我国大部分医学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与专利技术仅停留于实验室阶段,未实现产业化。”马丁院士表示,科技转化并不应该只是纯科学研究人员的专属,基础实验人员更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往往忽略研究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即使进入转化阶段,由于不是使用方,往往举步艰难,阻力重重。
省科技厅副厅长夏松表示,该厅发布湖北医工交叉创新发展金融赋能计划,旨在沿着医工交叉产业,打通“最初一公里”,集成覆盖研究开发、概念验证、种子基金、产业投资、银行信贷、科技保险等医工交叉领域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生态链体系。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产出较慢,除了存在研究与产业“两张皮”等问题外,还跟金融、资本对“最初一公里”的项目支持力度不够有关。打通科技成果迈向市场化、产业化,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从书本走向市场的“最初一公里”,特别需要金融投资的全力支持。
湖北医工交叉优势显著
会上,2023年湖北省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发布。成果之一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由中国科学院精测院周欣团队完成。该成果是全球首个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产品,获批国家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在超极化技术、超快肺部气体成像技术、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成功“点亮”肺部盲区,成为肺部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利器。
周欣表示,这次会议强调的“鄂研、鄂产、鄂销、鄂用”给我们湖北科技工作者很大的鼓舞,能够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湖北、辐射全国、走向全球。医工交叉创新需要多方协调推进,很多诺贝尔奖的成果都是学科交叉产生的,医工交叉在湖北具有很好的优势,是湖北从科教大省变为科教强省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力点。
成果之一的全国产时序可控脉冲铥激光复合治疗仪,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团队完成。该成果不仅能够实现对“人体顽石”的粉末化,还能高效气化切除肿瘤组织,其核心部件“时序可控脉冲掺铥光纤激光器”取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占领铥激光科学研究与医疗应用的技术高地,打破国外产品垄断。
王行环表示,医工交叉的潜力被严重低估,我们需要互相信任医研企合作机制,互相信任投资研发环境,医研企协同创新新生态。
产学研医融合引领产业升级
医工交叉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上,复合手术室应用示范、超敏无创脊髓神经弱磁信号探测系统等14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达3.0679亿元。
复合手术室应用示范项目签约双方,为光谷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光谷院区)和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获悉,该项目为全球首创全域自研的三合一复合手术室,填补了国际、国内在超高端医疗诊疗领域整合能力的空白。项目不仅配备自主研发、业界顶配的硬件系统,还有匠心打造、安全高效的软件系统,以及全流程、一体化的临床及服务解决方案。
“我们将汇聚集团之力,持续深耕湖北,助力万亿级大健康产业发展。”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说,联影扎根湖北,见证并推动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从0到1、从弱到强的深刻变迁。系列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生命科学仪器、球管等“卡脖子”核心部件,完成从0到1突破并实现量产。通过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加速新技术产业转化,推动一系列临床科研探索与术式创新。科技大爆炸时代,迎来行业跃迁的战略窗口期,创新技术跨界交融,产业边界不断拓展,附加价值持续提升。“未来,我们将通过产学研医融合,共同引领大健康产业升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