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五进深中探“飞龙” 豪情壮志在我胸

让超级工程报道留下“独家记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深中通道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在环抱粤港澳大湾区的伶仃洋上,长龙卧波,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横跨珠江口,串联起东西两岸的城市群。11月28日,经过长达7年的艰苦建设,深中通道主线贯通。湖北日报派出3名记者现场感受“伶仃洋上起飞龙,湖北建造写传奇”。

湖北不靠海,但湖北建设者敢于征服大海。在这一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建设中,湖北元素满满当当,10家鄂企争相逐浪,包含设计、施工、材料、监理等全链条。

建筑产业是湖北的特色产业,去年产值突破2万亿。武汉素有“建桥之都”的美誉,此次贯通,是展现“湖北建造”实力的极佳时机。湖北日报采用头版消息+通版+图文混排+海报等形式,刊发《深中通道率先将党建内容写入承包合同》(2023年11月28日1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过主线贯通的深中通道,亲眼见证——伶仃洋上跃“飞龙” 湖北建造写传奇》(2023年11月29日1版)等2条消息、4条通讯、3组视频。报道兼具高度、深度、温度,全景式呈现了湖北建设者在深中通道建设中的突出贡献。

反复求证 做实独家线索

摒弃大部分重大工程报道只注重工艺技术的“套路”,抓牢“独家线索”做深做透,是此次报道的亮点之一。

11月28日通车当天,湖北日报在1版刊发消息《六十多家参建单位、万余名建设者携手筑起海上“天路” 深中通道率先将党建内容写入承包合同 “全域党建”新模式已在全国推广》,表现党建在超级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发挥出的“粘合剂”作用。

这一线索,来源于记者第一次到深中通道的深入采访——

2022年9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得知在鄂央企中铁大桥局正在参建深中通道。当月,记者前往项目部采访,6位采访对象不约而同提到了党建、党员。

时任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党工委书记佘巧宁直言:“这种大项目,写技术的太多了,要是聊技术,没什么可讲的。”

记者很受触动:深中通道的建设单位有60多家,上万名建设者分布在海上、水下、高空等复杂场景,如何才能拧成一股绳?是党建给出了答案。

以中铁大桥局为例,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侵袭,是党员站出来,自愿留守项目部,保护资料和设备;关键技术攻关,是党员牵头、党员引领;疫情突袭,也是党员忍受病痛,坚守一线……

2022年11月、2023年1月、2023年2月,报道组又连续多次探访深中通道,挖掘了许多党建素材。

2023年5月8日,湖北日报1版刊发长篇通讯《伶仃洋上弄潮儿——中铁大桥局以党建引领超级工程建设》,生动讲述了中铁大桥局36名党员带领6500名产业工人海上“赶潮”的故事。

在多次采访中,记者获知,深中通道是全国第一家将党建内容写入承包合同的重大项目。但记者并未急于刊发报道,而是向多个单位、当事人反复求证,并广泛检索,进行确认。

第五次采访深中时,记者向深中通道党委负责人再次核实这一信息的细节,于深中通道主线贯通当天刊发报道。深中通道“全域党建”的经验,在全国重点工程得到推广。

从摄影爱好者切入 形成独特视角

超级工程全线贯通,如何做出能留下“独家记忆”的报道?

此时,深中通道的老朋友朱剑提供了一个线索:经常有摄影爱好者过来拍照。

能否通过他们的视角讲好深中的故事呢?记者灵机一动,联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迅速锁定了摄影爱好者苏振飞。

苏振飞,38岁,中山市西区人,经营着一家摄影工作室。2016年12月28日至2023年11月28日,他一直关注深中通道建设。从2019年4月起,深中通道在海上有了大致轮廓。苏振飞端起相机,操作无人机,拍摄了上万张照片,从山上、海上、船上等多个角度,用镜头记录下深中通道的成长历程,记录下“家门口”建设者的酸甜苦辣。

11月24日,记者抵达中山市,第一时间采访了苏振飞,获得了大量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的图片和故事。

苏振飞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三张图片:“天一号”架首片梁、伶仃洋大桥合龙、最后一片沉管隧道途经港珠澳大桥。这三张照片都与湖北企业有关——

中铁大桥局“天一号”,多次完成2000吨、3000吨、3200吨箱梁的架设任务。在这里,“天一号”攻克了梁体超宽、超长、超重、超高及较差的航道和施工水域等苛刻的施工难题,顺利平安地架设梁体293榀。

伶仃洋大桥,深中通道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中交二航局的杰作。在这里,二航人完成了筑岛成塔,建设了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桥筑路的“里程碑”,5年时间,中铁武汉大桥监理见证深中通道将中国海底沉管隧道技术推升到新的高度。

《摄影爱好者跟踪7年,拍下深中通道“成长”历程——三张照片上的伶仃“飞龙”》(2023年11月29日第6、7版)刊发后,不少读者评价:报道兼具深情、温情,可读性、感染性俱佳。

五进深中 跑出独有感受

深中通道是世界级工程,一年多的时间,记者五进深中通道,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2022年9月,记者第一次来到伶仃洋海面,从深中通道中山一侧隐约看到了广州南沙、深圳前海、香港等地。岸上高楼林立,海中万吨巨轮依次穿行,空中航班密集起降,让人感叹粤港澳大湾区蓬勃的发展活力。

2022年11月,记者再抵中山,第一次坐海船,爬笼梯,登上中铁大桥局海上施工营地。在海上桥梁中间段,建设者们在桥面上搭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板房营地。海风沙沙作响,在几乎没有网络信号的营地,记者见到了脸庞起皮的“汉子们”。正是他们的坚守与奉献,一座座超级工程才能拔地而起。

2023年1月,记者第三次来采访,登上了庞然大物“天一号”,感受大国重器带来的震撼。1月4日晚19时,记者站在“天一号”甲板上,亲眼见证了“天一号”成功吊装1252.6吨的钢箱梁。海风阵阵,浪花涌起,船员和工程师们一片欢呼,相互拥抱,这是建设者的浪漫。

2023年2月,记者第四次来到深中通道,聆听了“弄潮儿”们的故事。他们在海上迎风斗浪,决不退缩,彰显了中国工程师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

第五次采访,记者首次走过深中通道全线,感受新时代超级工程的伟岸。

置身伟大时代,通过深中通道的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更加感受到,只有践行“四力”,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不负盛世,不负人民。

--> 2023-12-19 让超级工程报道留下“独家记忆”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6784.html 1 五进深中探“飞龙” 豪情壮志在我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