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

□ 王海军 温兴琦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迅速提升。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短板,形成良性有序运转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仍需发力。

“开放创新”强调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来提高组织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可视为动态开放、协同竞争、互惠共享、共同演变等特征的复杂网络,其成员拥有高度的联动机会,网络内新物种产生的可能性更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全球范围内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态势日趋激烈,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势在必行。

全方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成果转化机构或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增加创新主体与市场面对面的机会,促进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的紧密衔接。推行领军型企业做“盟主”、利益为纽带、风险共担的创新联合体机制,走稳“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效改善企业的创新生态环境。

夯实知识和技术供给侧的创新自信。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发挥“王牌军”的科研攻坚作用,夯实国家创新体系之基。塑造“包容审慎、创新容错”的氛围,催生“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室成果质量和技术供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多的单位建设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为科研人员潜心探索松绑减负。

加强成果转化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使其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产生更高的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国际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专业化的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研究开发方与受让方间发挥桥梁纽带和催化剂作用。鼓励成果转化机构早期介入科技创新活动,为创新主体提供专利导航、价值评估、许可转让等专业化的服务。积极促进成果转化机构与天使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共同探索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模式。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调动单位与个人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力度,推动单位与个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推动国有企业优化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建立科技成果决策尽职免责机制。针对勤勉尽责、忠实履职的有关负责人,依法免予追究其在成果定价、资产评估和职务成果赋权中的相关责任。

提高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业务水平。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配置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术经理人培育力度,完善技术经理人升迁渠道,推动和保障人才职业发展。畅通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营造开放的引人用人留人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作者分别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 2023-12-19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6783.html 1 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