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光 陶建平
阅读提要
加快县城“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是探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从外源型增长转向内生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加快县城“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要坚持系统观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
加快县城“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是探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从外源型增长转向内生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要坚持系统观念,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就地城镇化为动力,以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手段,统筹推进各项试点工作,推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2023年12月,湖北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县城“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试点工作,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县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加快县城“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要坚持系统观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
坚持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创新内生发展模式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县域经济持续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既要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和原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又要瞄准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为县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产城融合。近年来,湖北积极推进全域协同发展,重点打造“一地三区”,把原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了县城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增长极,打响各地特色产业的“乡土牌”。要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征,精准锚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错位协同、优势互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县域产业发展格局。
强化县城产业支撑。要正视产业“小”“弱”“散”短板,聚焦“通”“特”“精”发展目标,优先发展比较优势明显、辐射带动效应强、吸纳就业多的产业。要立足县域农业特色,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形成本地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现由卖资源向卖产品、卖技术、卖品牌、卖文化转变。
打造县城产业平台。要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引导县城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政府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支持县城加快重大产业园区和重点功能区转型升级,加强生活、居住、商务、娱乐、基础设施等配套,着力提升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
优化县城产业环境。要完善产业发展必需的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县城商贸流通能力,促成快递物流类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改造提升百货商场、特色商业街和农贸市场,以改善县城消费环境。
坚持县城带动乡村发展,健全长效辐射机制
通过加速县城与乡村间的要素流动,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实现县城资源向乡村地区辐射,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通过各方努力,湖北县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县城在连接城市、服务乡村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乡村治理效能得到持续提升。要继续加强县城发展建设,增强县城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探索乡村发展路径,以县城为载体实现城乡融合、协同发展。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精准识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确供给顺序,优先增加满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诉求的基础设施供给。要从县域整体谋划,推动城乡路网一体规划设计,统筹城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置体系。要合理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管护水平。
加快补齐以县城为中心的乡村公共服务短板。要统筹县城、乡镇、村庄三级公共服务,推动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在教育上,加快组建共建型、融合型教联体,通过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网络互动课堂等形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医疗上,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在养老上,加强县乡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支持普惠型、互助型养老和托育服务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承接乡村振兴战略。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致富。要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推广以工代赈,扩大农村就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促进更多农村低收入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规范环境治本之策
绿色低碳发展是双碳背景下推动县城“双集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构建集约节约、尺度宜人的县城格局。近年来,在《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湖北各大县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用力,促进了县城绿色转型。
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产上,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减排降碳,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在生活上,要提倡节能、低碳、节水、可再生产品使用,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及包装材料消耗,形成勤俭节约、合理用能的社会风尚。
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在垃圾处理上,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提倡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在县城污水治理上,要确定合理的排放标准,构建综合治理体系,因地制宜地进行污水治理,加强老城区和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夯实保障基础
近年来,湖北通过创新城乡要素配置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等举措,在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极大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为县城“双集中”发展提供人口和产业支撑。
打破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提升城镇对农民的包容度。要建立多元可持续投融资机制,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综合水平。要完善公用事业定价机制,降低运行成本,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规范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要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要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建立县域医共体,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衔接。
统一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护。要统筹规划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和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置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合理确定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要将公益性设施的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事业单位改革,更好地行使城乡基础设施管护责任。
(作者分别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