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远看,一片山青水绿;近瞧,村落干净整洁。近日,笔者在谷城县堰河村蹲点调研。谁能想到,这个花园式的村庄,也曾一度“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
1992年,29岁的闵洪艳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也见证了堰河村的绿色发展之路走过的30多年。闵洪艳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这文凭,那文凭,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那是真文凭。不管你是博士还是硕士,说到底就是离不开做事。这教授,那教授,出不了成果都难受。”小词小句,说的是大事、大情、大理。
这个小村庄穷在山,希望也在山。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建茶园、种茶苗、栽茶树,“用钢钻钻、用铁锤锤、用铁锹撬,饿了啃点冷馒头”,冬干三九,夏战三伏,三年修通一条通往山上的12.5公里路。乡村事务线头多,从探索垃圾分类,挨家挨户动员,到成立合作社,鼓励村民参股,再到探索“三三制”基层组织建设模式,事在一件件做、一天天做、一年年做。绿色发展的答案,是用心血、汗水、脚步一笔一画写出来的。
堰河人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尺来理解“文凭”,用“做事”的标准来看待“学历”,用“成果”的标的来衡量“身份”,所有的标准,归根结底就一个字:实。只有把事做实,把成果做实,一个村子才有出路,一庄村民才有奔头。这就是农民朴实的哲学,至简至淳。
堰河村的乡村本色如何守护?“钱袋子”鼓起来,如何继续稳扎稳打?村里的产业,怎么持续焕发活力?这样的问题,仍然回响在堰河村人心头。过去,有的乡村发展一时光鲜,但慢慢变得后劲乏力,有的产业发展刚开始势头不错,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有点跟不上趟。乡村振兴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跑,不松气、不泄气、不歇气很重要。乡村振兴也不是靠一个人扛出来的,而是大家一起干、一起闯、一起拼。
“干事”是答题方法,“成事”是判题标准。乡村振兴的实干者,都应在希望的田野里拿下“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