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立群
写有“意思”的小说,在“意思”中实现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一向是作家晓苏的核心创作思想。那么晓苏小说的“意思”从哪里来?如果说在以往的创作中,这样的“意思”多从人性的细节、矛盾、扭曲,以及不同层面的违和中所呈现的生活的荒诞性、传奇性、趣味性中而来,那么看罢2023年晓苏创作的几部短篇小说,我感到,晓苏小说的“意思”又有了新的源泉。
让我先从小说《三上县城》(《红岩》2023年第6期)说起。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蒋真年已八十,老伴已逝,独居在家,却没想到创业重新焕发了家乡传统食品熏豆干的魅力光彩,给乡亲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人生中第三次被评为县里的劳动模范。面对这样一个主旋律的题材,晓苏的着眼点却并不在蒋真八十创业的过程,而在于他的一个“怕”字。“怕”什么呢?既不是市场环境、宏观政策,也不是利益纠葛、人际关系,而竟然是想坐车又怕坐车、想上县城看看又怕晕车这样一件“小事”。这“又怕又想”成为小说的核心情节。又怕又想、越想越怕,以往两上县城领劳模奖状都因为晕车而错失光荣场面,这一次呢?能不能打破过去的尴尬循环?这种继承了民间故事叙述特征的情节发展构成了小说的表层阅读趣味和阅读期待,形成了小说轻盈、轻松的格调。
然而,如果只看到这一层,那还只能说是小说有趣,不能说有“意思”。这篇小说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这有趣的情节结构的背后,所关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老百姓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付出的艰辛的奋斗,以及今天党的政策和国家的大建设对城乡面貌的根本改变。“舅舅,你还记得当年评劳模的事吗?钱柜问。蒋真说,我肯定记得,一辈子也忘不了”——正是这奋斗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另一层厚重,显现出轻盈中包含的丰富历史内涵。“直到去年春天,呼北高速全线通车以后,钱柜才忍不住又和蒋真说起了坐车的事。这条高速北起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南到广西北海……这条高速一通,从前闭塞的山村顿时和外面的世界缩短了距离”——正是这些年来的山乡巨变,仿佛沉甸甸的果实,为蒋真生活的改变注入了无尽的推动力。新修的高速公路不仅为蒋真的熏豆干打开了市场,更打破了他那尴尬的晕车循环。第三次,蒋真终于顺利来到了县城,一路都没有晕车,一路都在见识着、感受着家乡山河的变化。
《三上县城》就是这样,自然而巧妙地将轻盈的生活趣味、厚重的时代历史变迁彼此嵌入、相互交融,好像秋天色彩斑斓的树叶,在轻盈飞舞中,包含了风雨阳光与岁月的沉淀,而形成了有别于春天摇曳的花朵、夏季浓浓的绿荫的别样魅力。
小说《城乡书》(《作家》2023年第6期),以通信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分别近半个世纪的少年伙伴重新联系上以后,盼望重逢,精心准备见面礼物的心情和过程。眼下的见面渴望是小说叙述的焦点,读者越被他们的真情所打动,就越会在心里暗暗担心可能的意外的发生,由此构成了小说隐形的主要矛盾,形成了小说情节和叙述上轻盈的趣味层面。同时,也正是在小说主人公的往来通信中,近半个世纪的城乡生活变迁、个人的命运、时代的转折包含其中,构成了小说轻盈背后的厚重丰富。写信时的深情是短暂停留的此刻,信中的回忆是飞逝中化为永恒的过往。轻盈与厚重、停留与逝去、此刻与永恒交融在一起,正是这篇小说有意思之“意思”所在。
如果说《三上县城》与《城乡书》中轻盈与厚重的交响所呈现的是时代的主旋律的活力与深沉,那么在《甩手舞》(《中国作家》2023年第2期)和《窗外的事情》(《芙蓉》2023年第1期)中,轻盈背后的厚重则体现出作家对社会发展进步中存在的某些人性痼疾的揭示和批判,好像几声清脆的巴掌,回响的却是沉甸甸的思虑。
而在以大学校园为背景,以大学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另外两个短篇《对门》(《北京文学》2023年第7期)和《白内障》(《黄河》2023年第1期)中,轻盈背后的厚重又体现出作家对情感、欲望、审美、真实的深沉的哲理思索,从而使得《白内障》中那爱美、盼美以至于宁愿保持一只眼睛的模糊也不想彻底看到世界真实的哲学家冯纪人教授不仅天真可笑,更显出清醒中的无奈;而《对门》中的古典文学教授康庄也不仅是一个为了欲望而抛弃责任的负心汉刻板形象,同时还显现出那种刻舟求剑式的要将自己代入到早已过去的历史上才子佳人式情感故事的幼稚可笑。所有这些,都足以让我们在轻松看故事的同时,对当代知识精英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产生忧思。
晓苏始终以“此刻”的故事冲突为线索,举重若轻,以轻带重,着眼于此刻,着眼于日常和世俗,而扎根于历史的土壤,沉浸于时代的主潮。和以往创作相比,晓苏的短篇在书写方式上呈现出由“一环套一环”向“一层铺一层”的转变,由勾线条向调色彩的转变,好像秋天的魔法师,将阳光雨露和风霜雪雾调成一片片树叶轻盈的身姿和斑斓的色彩,由此拓展了晓苏小说所一直追求的“意思”。缺乏“轻盈”的大时代、大思考是没有“意思”的,那只是一个和人们的日常感受相疏离的背景板。反之,缺少了厚重的此时此刻的轻盈也没有多少“意思”,它短暂而琐碎,难以点亮我们的精神世界。“厚重”赋予“轻盈”以价值,而“轻盈”赋予“厚重”以生命,这便是晓苏2023年的这组短篇小说带给我的感受,带给我的关于文学创作辩证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