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

我与田长霖殊途同归

——读裴高才《田长霖传》感怀

□ 陈佳洱

光阴荏苒,转瞬就是著名华人教育家、科学家田长霖先生仙游二十多年了!我们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美高校名校校长,交谊长达半个世纪。同时,我与钩沉长霖行状的作家裴高才先生也莫逆于心。通览这部新作《田长霖传》(裴高才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作者以原始史料为依据,刻画了长霖和而不同的个性,频频冲突美国“无形玻璃天花板”的“成事在我”气概,以及科教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等,既真实又生动,我读着读着眼前浮现起我和长霖一起在位育中学同窗和共同去杭州春游,以及后来我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他的办公室交流等一幕幕场景。

长霖兄是我上海位育中学的窗友,书中收入的“精华社”社刊图文,及我与长霖肩并肩的合影照,见证了我们同窗、同道的相得益彰:我长他一岁,他个子比我略高;他的代数和几何考试总是全班第一名,我的物理、化学成绩较好;我性格相对内敛,他生性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篮球,爱踢小皮球。我坐在他的前面,他听课听得高兴时,就用铅笔捅我;他留美,身在异域科教报效祖国。我留英归来,直接参与科教兴国。他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副校长时,我又到该校的劳伦斯国家实验室任访问科学家,我们一起重温同学旧谊,倍感温馨。后来我们两位校长相聚,他风趣地对人说:“这是我用铅笔捅出来的北大校长!”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感恩母校位育中学践行“中和、生长、创造”校训,每年举行科技节,展示同学们的发明创造。我们曾自发创办了《创造》刊物,我们自己编译、油印与发行。当时我写的《我们是怎样出版的》一文,曾在《大公报》上发表。

开卷所见,作者首先浓墨重彩地介绍了长霖自幼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长霖原籍湖北黄陂,其祖父与父亲都曾在二程书院与晴川书院故址受学,后又分别考入京师法政学堂与北京大学。其父永谦公北大物理系毕业后,曾在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任教,继而供职于政府财税部门。武汉沦陷后,因不忍子女在武汉接受倭寇的奴化教育,如学生每天上午上学,都要在操场集体合唱日本歌、学日本字、讲日语等,于是,田父毅然放弃官位与在汉的房产,逃难到上海“孤岛”谋生。长霖因此在沪上就读中小学。他曾告知,其父时常带他们兄弟姐妹看中外电影、戏剧,回家后让他们对照中英文说明书复述、背诵,或谈感想体会。

由此,让我联想到了教师出身的家严伯吹公对我的言传身教。作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与翻译家,他既鼓励我写文章,又引导我追求科学。抗战胜利之初,他从重庆给我带回一本英文版著作《森林中的红人》,激励我将此书译成中文,并在《华美晚报》上发表。在位育住读时,电影《发明大王爱迪生》正在上海上映,父亲专门赶到学校接我出去观看。《居里夫人》上映那天正好下大雨,父亲仍然风雨无阻带我去观看,在影院还与长霖一家邂逅。我永远记得,看完电影后家父对我说:你要是像居里夫人那样,能够有所发现、对社会有所贡献,你这一生才没有白活。于是,我找来了居里夫人女儿写的传记《居里夫人》,如饥似渴地阅读后,感觉棒极了!居里夫人从此成为我一辈子献身科学的榜样!

师长的启迪,让我们俩后来均走上了科学的道路。长霖留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引领世界热物理领域发展的著名科学家。我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高能研究所后,成为研究粒子加速器的物理学家。而且我们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霖还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时,我们殊途同归,他就任美国一流研究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位亚裔校长期间,我就任北大副校长与校长,我们共同努力促进两校之间不断拓展合作和交流的渠道,以及中美教科交流。

是作文史兼具,通过铺陈长霖问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奇迹,说明中国人能行!又钩沉其不遗余力地促进中美科教交流与合作、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印证其血管里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让人景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作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生动地刻画了田长霖光辉灿烂的精神风貌。说明田长霖的传奇经历,是中国人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成功范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精英云集。田长霖以一个中国平民学者的身份,征服了美国社会,成为这所著名大学的首任亚裔校长,也是第一位担任美国最优秀大学校长的华人与亚裔,令人惊叹,我也引以为豪!他取得了常人不可企及的斐然成就,固然有他聪颖天资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靠他自强不息,在逆境中,以坚强的意志化危困为机遇。他努力地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与异域文化,以付出数倍于常人的艰辛努力打拼。他的努力,使他成为美国社会中具有卓越能力、优秀品德和持久毅力的一员,曾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美国的珍贵资源”。

“君子和而不同。”从《田长霖传》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中庸处世、和而不同是田长霖缔造传奇的秘诀,或者说长霖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相合的典范。他学习和工作的勤勉和毅力,待人的谦逊、真诚与平和,处事的宽容与大度,都来源于自幼所受到的中华文化熏陶。他常说的“真诚待人,勤奋做事”,正是他身上的这种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体现。这对于他的成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曾数度出现留学高峰,长霖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传奇之路,为后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他的实践和经验,也值得后昆借鉴。

高才先生数十年来不断开掘史料,出版了钩沉田长霖的非虚构文本多种,并到中外多地交流,还在香港获奖。同时,我们又在武汉田长霖国际论坛聚首,共同缅怀长霖的事功,言犹在耳。如今,我们又透过《田长霖传》新书追寻长霖的光辉足迹,回忆其突破“玻璃天花板”的奋斗故事,和而不同的治学、治校传奇,以及他身在异域回馈祖国的赤子情怀,颇有意义。

长霖精神,两岸并芳。长霖兄在校长任上,《田长霖的柏克莱之路》在台北出版,由长霖的校友、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作序;他卸任校长后,我促成北大再版此书并作序。同时,长霖亲自拨冗出席研讨会并作激情演讲,他那抑扬顿挫的黄陂普通话仿佛仍在未名湖畔回荡!

--> 2023-12-16 ——读裴高才《田长霖传》感怀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6349.html 1 我与田长霖殊途同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