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年流水破3000万 从1家开到7家

“许鲜”水果 爆发式增长的经营之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杨淑君 李婷

水果销售,竞争白热化,堪称最卷的销售赛道之一。

在武汉,“许鲜”水果逆风起飞,短短4年,从1家店扩至7家,年销售额达到3000余万元,步入江城水果“头部势力”。

爆发式增长的背后逻辑如何?

海归美女只身闯江城

“你看,我的手上还有厚厚的茧子,都是搬货时留下的。”“许鲜”创始人梁小敏,网名梁子,见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她微笑介绍。

2014年,日本留学归来的梁小敏入职某商业银行,月入过万。然而,不安于循规蹈矩的生活,她入职不到一年就辞职开店。

“一个新人,哪有那么容易成功。”梁小敏将日本模式的舞蹈工作室引入江城,却水土不服,积蓄很快亏空。

不服输的她,选择再创业,在人流量较集中的武汉经开万达商场开设一家网红水果店。“这次跟头栽得更重。”看似生意热闹,到年底盘点,却足足亏损了近20万元。原因是,不善于管控成本,烂掉的水果和大量的人力成本导致入不敷出。

“虽然亏损了,但生意是真好啊。”梁小敏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苦苦反思了一周。

第一刀“砍成本”,退掉这家年租金20多万的门店,在花山重新盘了一小区商铺,价格不到1/3。这边有很多新建小区和新市民,水果店却很缺乏。跟着新建小区走,这也成了她日后开连锁店的窍门。

为节约成本,她花8000元买了辆二手面包车。盛夏的武汉,没有空调的面包车酷热难耐,衣服拧得出水。梁小敏扛起40多斤的水果箱,上货下货,说走就走,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纤细娇嫩的手指变得粗糙。“你把该我们男人干的事都干了。”同行们打趣。

互联网思维积累粉丝20万

生意逐渐起色,梁小敏憧憬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现实却又狠狠给了她一记重拳。

一次,由于经验不足,数十箱榴莲全部出现“死包”现象,被迫扔掉,直接损失5万元。

痛定思痛,许鲜团队决定自建货源体系,既把握源头品质,又大幅降低成本。

她一路摸索,打通了深圳、广州和上海的一级批发商,建立进口水果的绿色通道,同时从原产地建起了一批可靠的进货渠道。

梁小敏凭借年轻人灵敏的互联网思维,搭建私域流量池,沉淀了一大拨忠实用户,复购率不断增加,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一个微信语音留言,半小时后,新鲜优质的水果就送到家门口。互联网还有一大好处,就是顾客预订再备货,节约了仓储物流成本,水果品种迅速从50多种跃升到200多种。

“榴莲深度爱好者、最爱百香果、容易上火、家有宝宝、老人控糖……”微信群里,密密麻麻的网名都改成了特别的备注。时间长了,顾客的个性口味和消费习惯形成大数据库,不知不觉铁粉积累近20万。

“这群年轻人我们信得过!”

“少一点套路和噱头,多一点真诚与共鸣。”许鲜水果店有一种踏实文化:不追求快钱,靠真诚做人与细致服务,潜移默化打动顾客,继而产生一种相互信任与依赖。

这在当下殊为难得。

“能给我送点新鲜水果吗?”去年冬天,凌晨2点,在光谷上班的某高科技公司余曼女士微信留言。时间晚,住得又偏僻,她一连找了几家店,都早已打烊。

“这份信任,我们要倍加珍视。”许鲜几位小伙伴摸黑回到店内,精心切了一大盒新鲜的什锦果盘,开车7公里送到顾客手中。于是,余女士成为该店的忠实粉丝。

“这是您要的西瓜。”今年冬季,小雨特别想吃点西瓜。可大冷天的,水果店不可能专门为这种个性化需求去少量进货。“许鲜”主动发起团购募集令,一批想吃西瓜的顾客认购,很快从海南采购回又甜又沙的西瓜。

离开时顺便拿走垃圾,有急事店里直接帮着孩子托管……邻居们竖起大拇指:“这群年轻人,我们信得过。”

--> 2023-12-13 年流水破3000万 从1家开到7家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5906.html 1 “许鲜”水果 爆发式增长的经营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