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点燃新质生产力的科创引擎

□ 黄涛

阅读提要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由热力、电力、网力到算力的升级。

整合数字技术资源在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传统产业注入发展活力。

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在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活现有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相对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特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用武之地。湖北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要勇挑大梁,善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整合基础研究资源以揭示世界更深本质

新质生产力之“源”在于能够深刻揭示世界本质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由热力、电力、网力到算力的升级。

湖北基础研究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但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仍需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有待加大。要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建设,提高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资源利用效率。一是积极承担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全面发挥在鄂国家实验室及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央在鄂科研院所及部属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二是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前沿和交叉科学研究的支持,为长远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储备;三是强化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聚焦我省五大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围绕“尖刀”技术攻关需求。通过发掘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研究新领域,实现一批重大成果和科学技术“从0到1”的重大突破,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建设成为服务全国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整合数字技术资源以提升产业更高品质

新质生产力之“本”在于更高品质的新产业。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新质生产力的物化载体。数字技术是劳动资料的“新介质”,大数据、芯片等新型数字产品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数字技术与产业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重塑生产方式,为制造业带来智能化和自动化革命。湖北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化关键领域还需加强。整合数字技术资源在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传统产业注入发展活力。

发展数字经济是湖北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赛道的战略先手棋。应致力于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培育典型应用场景,加速产业融合,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北斗等五大产业,在湖北有优势、在全国有分量,湖北应主动作为,努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实现领跑。

全面强化产业创新的科技支撑,在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积极开辟新赛道,培育新主体,塑造新优势,形成新集聚,打造新支柱,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整合生产要素资源以形成更佳的创新基质

新质生产力之“根”在于能够提供肥沃土壤的创新基质。湖北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主体的协同创新还不够,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流动不畅。要通过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形成“六共”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培育热带雨林式的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价值共识。寻求价值“共识”,构建一个能使多方创新主体认同的文化价值基础。比如,培育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创业致富、产业第一的创业文化;重商、亲商、悦商的商业思维;信用至上、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合作共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胸襟;优势互补、互惠协同的共生理念;容错纠错、宽容失败的宽容情怀。

二是决策共谋。加速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打通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共谋高层次创新人才就业“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力、高校出身份”的三方合作机制,使创新人才能够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旋转门”而“进退自如”。

三是平台共建。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建“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团队,加快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使高校创新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多方共治。构筑“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体系,明确政府、高校、研究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定位和责任。倡导“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五是要素共融。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服务水平,完善科教资源开放共享体制机制,打破各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强化跨学科、跨行业汇聚创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科技创新要素,高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建立不同学科之间、行业之间的互动共享交流平台,使各类创新要素之间水乳交融、彼此促进。

六是利益共享。明确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同发展对接、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劳动同权益收入对接,从而使0到1和1到N的创新实现无缝链接。整体推进人才高地、科研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研机构研究成果转化,保障企业的核心技术供给。

整合科技人才资源以激发人才更大潜质

新质生产力之“要”在于激发人的潜质。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湖北人才资源总量大,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但科技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企业创新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的潜能未充分激发。完善的制度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在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活现有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

完善“引育用留”的人才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掘人才优势和潜力。

完善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对创新人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立宽容的项目责任制,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完善人才市场化考核和评价制度。打破唯学历、唯帽子的人才认定方式,对学历资历、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硬性要求进行灵活考核。突出市场主导作用,注重企业引才主体地位,完善对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科技创业价值的单位认可和评价制度,建立对科研人员技术转移考核指标体系,减少科研“只开花、不结果”的困境。建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对产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教育,创造使他们同样享有技能提升机会和实现知识蜕变的渠道机制。

(作者为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教授)

--> 2023-12-13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5878.html 1 点燃新质生产力的科创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