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莉霖 左晨
拇指大小的粗糙纸面上,单色印制;紫色线条勾勒,左边6袋大米,右边7袋面粉,中间醒目的“半市两”,加盖“湖北省粮食厅”的红印——
“半市两”为25克。这是湖北省最小面值的粮票,在全国也很罕见。它印制于1961年,新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当时物资极度匮乏。
12月1日,第23届荆楚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上,仙桃市民许先国在他的粮票收藏展中,展示了这枚具有特殊历史印记的粮票。
粮票诞生于1955年。两年后,许先国出生,两者由此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吃着用粮票买来的粮食,参加工作后进入当地粮食系统工作,退休后开始收藏粮票。迄今,许先国已收藏各类粮票约有100框(注:标准邮展的框)。
2023年,是粮票退市30周年。对许先国而言,这是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从进入粮食系统工作到退休,他亲历了“吃不饱”的辛酸岁月,见证了中国老百姓从“吃饱”到“吃好”的历史性转折。
【第一组粮票】辛酸的记忆
时间:1955年
标志性事件:“开门票”亮相
1955年,是中国粮票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一年。全国大多数省市都在这一年发行了第一套粮票,被称为“开门票”。
“贰两、肆两、半斤、壹斤、叁斤、伍斤、拾斤……”翻开许先国的珍藏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了湖北省最早发行的通用粮油票。
这套1955年10月15日发行的“开门票”一共7枚,颜色各异,比名片略小,竖版,正面盖有一个红色的方形戳,上面清楚地写着“湖北省粮食厅供应票证专章”,背面还有使用须知。为方便流动人口,1956年增印1枚“叁拾斤”,同1955年版式样。
这是一段辛酸的记忆。
粮票,诞生于国家粮食匮乏、物资极度短缺的特殊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导致粮食等生活物资供应紧张。
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国家决定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统购统销、按计划供应,1955年开始,定人定量地向城镇居民发放购买粮食的专用凭证——粮票。
在许先国的收藏中,粮票的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央到地方发行的粮票包括城镇居民粮票、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贴粮票等;粮票的面值从斤、两到克不等。出于节省纸张的目的,粮票的票幅普遍很小。粮食部门收回粮票时,为了方便清点,需要将粮票一张张地贴在报纸上,再用毛笔一行行划掉,统一上缴,再拿到造纸厂销毁。
由于粮票“一票难求”,彼时在粮站工作,是人人艳羡的“铁饭碗”。
1979年,22岁的许先国参加工作,就端上了这个“铁饭碗”——在基层粮站收支票款,到粮管所负责粮食统计,在粮食局分管粮票收发。
按照规定,粮票视同现金、现粮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每月核定、每月领取、每月购买,工种不同,定量也不同。比如搬运工每月45斤,脑力劳动者每月27斤至29斤,学生每月35斤。米面粮油票、猪鸭鱼肉票等等,必须一一对应才行。
老一辈的粮食工作者,都知道这个小故事:1962年秋,周恩来总理请张爱萍、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研制两弹的领导、专家谈工作,而后请他们吃饭。饭后,秘书说,总理请客是自费,但粮票是定量的,没有多余,所以请你们每人交一两粮票。
正因粮票如此珍贵,许先国格外珍视经手的一张张粮票,因为它们牵系着普通群众的温饱。
【第二组粮票】许先国“失业”
时间:1994年
标志性事件:粮票退市
在众多的粮票中,许先国对一组仙桃市地方粮票情有独钟。
这组粮票印制于1994年。票面有2个图案,分别是仙桃市面粉厂和地标景点流潭公园。
而此时,粮票已经退市。这是怎么回事呢?
1993年,许先国“失业”了——从事多年的粮票管理工作走到尽头。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当年4月1日起,各地取消粮票,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彼时,为迎接粮票谢幕,他组织仙桃各乡镇的票管员集中“点票”,对上缴的粮票,交叉清点,核验收支账目。对账无误后,当地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粮食局多方联合行动,对粮票集中销毁。
最终,粮票被送进锅炉,燃烧的火光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背后,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施行,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400公斤。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国家粮库充盈,开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
“粮食生产真正迎来自给自足,青菜、肉、蛋、奶等逐渐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许先国感叹。1986年,他从沙湖粮管所粮食统计业务岗,调到沔阳县粮食局(即仙桃市粮食局),负责农村城镇的粮油供应,明显感受到粮票不再一票难求。
数据显示:1990年至199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4亿吨,1993年达到4.56亿吨。
然而,续存38年的粮票退市后,部分地区粮价一度大幅上涨,包括仙桃在内的部分地方又开始临时印制粮票调控粮价。
于是便有了粮票复出的“小插曲”。当时,许先国设计的是月份票,分别是1994年11月、12月,1995年1月、2月共4个月,以调控粮价,安定民心。
面对粮价波动,国家系统部署应对措施,粮价很快回归正轨,许先国设计的1995年1月、2月版粮票“生不逢时”没有面世,仅作为“样票”留存。
据《湖北省志(1979—2000)》记载,1997年湖北共销毁全国通用粮票,湖北省粮票、油票(不含军供粮票)2.3亿公斤票额。
“票证时代”就此终结。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
【第三组粮票】生活新“烦恼”
时间:2023年
标志性事件:近3000枚粮票参展
“小小方寸粮票,见证时代变迁”。
今年12月1日至3日,许先国受邀参展第23届荆楚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这是他反复斟酌之后确定的粮票收藏展主题,这句话被制作成横幅,醒目地贴在展区框架的横梁上。
这是许先国退休后第一次参加湖北的粮油展交会。他从收集的100框粮油票证中,精选了一组粮票,一共有37框592贴,近3000枚。他希望,通过展出这些粮票,告诉大家中国的发展故事。
望着一张张粮票,许先国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大批市场主体。国营、私营、股份制的粮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94年,许先国的夫人也成为一名私营个体户。她在仙桃市城北农贸市场对面,开了一家米面粮油店。“两间门面,20多平方米,米面粮油随时买、随时有。”许先国说。
1999年,仙桃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实行政企分开,原来粮食局的资产划归企业,人员一分为二。当年,仙桃市粮油总公司成立,管理仙桃地区30多家粮油购销公司和米厂。这家粮油企业打造的“湖沁牌”大米,曾获评“湖北省十大名优产品”。
2001年11月,第4届湖北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上,仙桃市粮食局参展,获银奖。当时,许先国手托“湖沁牌”精制大米,向时任省长推介。
让“湖沁”与省长同框的展交会,今年已举办到第23届,展出品种数量和展区面积双双创下新高。
许先国今年66岁,已经退休。平时,他喜欢到市场上买菜,给外孙女做饭。“过去是为吃不上发愁,现在却为‘吃啥’发愁。”说起现在的“新烦恼”,许先国笑着说,可供选择的食材实在太多了。
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高位。餐桌上,中国百姓吃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多样。
许先国说,现在只需动动手指下订单,天南海北的美食就会送到家。“外孙女现在才7岁,身高已超过1米2,坐火车要买半票了。”
健康营养的食品,让中国人的体质快速提升。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曾指出,1985—2019这35年里,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幅世界第一,中国女性增幅世界第三。在被视为比拼体质的田径、游泳赛场,越来越多的中国健儿摘金夺银。
得知许先国的粮票收藏故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绍清说,方寸粮票,见证着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印证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而今迈向“强起来”的坚实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