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楷模名片
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以下简称“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前身为老河口市豫剧团,始建于1956年。60多年来,他们主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屡次站上最高领奖台,成为业内县级剧团标杆。
他们创作演绎《黄河绝唱》《曾真的故事》《生死一票》《良知作证》《伐子都》等文艺精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拿到全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等重磅奖项。他们平均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280余场次,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上榜“荆楚楷模”季度人物。
“奉旨陈州把粮放,不分昼夜回汴梁……”
11月5日16时,老河口市孟楼镇余家沟村小广场上热闹非凡,一场戏曲进乡村活动正如火如荼举行。
舞台上,来自湖北越调传承中心的演员们“唱念做打”;舞台下,百余名村民听得津津有味,许多村民还踮脚打着拍子。
60多年过去,由8辆板车拼起来的戏台变成了先进的舞台车,团队平均年龄从52岁变成20多岁,几乎每年都有精品力作获奖。
是什么,让这个基层剧团在新时代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探访。
一出小戏演出300多场
2014年6月29日,武汉黄鹤楼剧场,11次掌声。
这个场景,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团长王新民说“一辈子也忘不了”。
今年59岁的王新民是河南淅川人,13岁开始学习河南曲剧。
1984年,王新民进入老河口曲剧团工作。
好景不长。1988年,王新民所在的曲剧团解散,他到一家纺织厂做销售业务员,月收入达到500多元。
1992年3月,老河口豫剧团承接下一场歌舞晚会,找到了王新民。
“当时,剧团一个月工资40多元,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剧团。没办法,我就是爱唱戏。”王新民说。
1997年,伴随着商业演出的兴起,剧团越来越多演员选择外出“走穴”。“那个时候,演员挣钱不少,剧团却是每况愈下。”王新民说。
那一年,老团长退休,王新民被推荐接任团长一职。那时的剧团设施陈旧、人心涣散,王新民为了让演员回来上班排练,公布了“不回来上班就算自动离职”的规定。为了优化剧团的工作环境,他四处奔走申请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2014年,剧团接到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参赛任务,这让王新民眼前一亮。
王新民与剧团主创人员一起打磨剧本、排练,一部反映婆媳关系的现代豫剧小戏《看孙孙》完成了。
临近汇演,剧团到武汉演出的经费没着落让王新民犯了难。“当时我们剧团账户上只有几十元钱,为了到武汉演出,我们自掏腰包,凑了5万多元。”王新民说。
2014年6月29日晚,武汉黄鹤楼剧场,《看孙孙》首次亮相。这出仅25分钟的小戏,引来现场观众的11次热烈掌声,并收获了优秀剧目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获“双一等奖”的精品剧目。
首演结束后,老河口市豫剧团火了。
如今,这出小戏已演出了300多场,几乎场场爆满。王新民说:“这出小戏,不仅让剧团的工作人员找回了自信,坚定了我们打造专业剧团、传承传统文化的信心,而且引起了各级领导对基层剧团发展的重视。可以说,一出小戏,救活了一个老剧团。”
打造精品力作,讲好身边故事
2018年8月20日19时40分,首演登陆襄阳大剧院;5天后,站上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
回忆起5年前排演的大型现代豫剧《黄河绝唱》,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副团长苑立珍依旧心潮澎湃。
苑立珍回忆,2017年起,剧团就在谋划打造一部大剧,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几经筛选,大家的目光聚焦在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身上。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
“这部大剧,光打磨剧本就花了1年多时间,之后100多名演员排练了1个多月时间。”苑立珍回忆,在襄阳大剧院的首演,整部戏演了2个多小时,1300多名现场观众在演员谢幕后,久久不愿离去。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许多观众在演出结束时热泪盈眶。
除了打造豫剧精品,剧团还制定了新的目标——振兴湖北越调。
湖北越调亦称“大越调”“襄河越调”,在老河口一带尤其繁荣,是湖北省22个剧种中仅有的两个大剧种的戏曲之一。
2020年疫情期间,得知老河口16名水电工逆行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事迹,被封控在河南老家的王新民通过电话联系上16名老河口水电工,挖掘感人故事,和编剧一起打磨出《生死一票》剧本。
随后,几名演员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排练。4月1日,这出湖北越调抗疫小戏在老河口市艺术剧院首演。随后,这出戏被文旅部列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
2022年,湖北越调传承中心以老河口籍“中国好人”陈小峰收留赡养聋哑汉都红江12年,最终帮助老人找到亲人的感人故事为蓝本,打造出湖北越调小戏《大爱无声》。
今年,他们还在挖掘老河口百里丹渠建设中“战天斗地”的故事。王新民说:“我们就是要通过戏曲的表演形式,讲好身边的故事,弘扬正能量。”
剧团传承创新,年轻人扛大梁
11月5日,在老河口市孟楼镇余家沟村的戏曲进乡村活动中,演员们用豫剧《包青天》选段作为压轴戏。
舞台上,19岁的魏锦豪手拿旗帜站在主角身后。
魏锦豪是河南许昌人,初中毕业后开始学戏曲,2022年在老师推荐下来到湖北越调传承中心。
“来到这里后,单位解决了住房等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这里每场戏都能演上角色,年轻人亮相的机会很多。”魏锦豪说。
传承传统文化,年轻人扛起大梁。在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是老传统。
此前,在老河口市人社、文化部门一起努力下,剧团分批招进几十名年轻人。
人招来了如何留住?舞台、工资、荣誉都向年轻人倾斜。
如今,剧团63名工作人员,30岁以下的就有40多名。
26岁的孙帅康,是剧团当红的文武小生,还是业务副团长。孙帅康是河南安阳人,12岁开始学戏曲,此前曾在郑州、登封等地的豫剧团工作。2018年5月,他经朋友推荐来到老河口。
“我们这一行,一些单位都是论资排辈,年轻人往往要跑四五年龙套,都‘张不了嘴’。在这里,剧团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只要努力,就不愁发展。”孙帅康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据了解,进入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工作后,孙帅康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从“男三号”拼到了“男一号”。
如今,越来越多像孙帅康这样的年轻人加入传统戏曲传承行列。孙帅康说:“我坚信,传统戏曲的春天一定会再次到来。”
记者手记
坚守与传承
□ 王际凯
一个节目获得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一个节目被文旅部列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两名演员获“国家级艺术传承英才”称号、斩获湖北戏剧“牡丹花奖”……
很难想象,一个县级剧团,可以收获如此之多省级、国家级奖项。
初心不改。他们用坚韧淬炼技艺,用执着诠释匠心。
戏比天大。他们用一部部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赢得荣誉和观众。
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坚守。他们精益求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