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12月10日,全国多地大幅度降温,华北、黄淮地区雪花纷飞,今冬首场大范围降雪如约而至。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预计未来三天,多地还将再度遭遇新一轮强降雪和降温过程。
灾害性天气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应对天气变化给交通运输、城市运行、农牧业以及能源供应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几乎是每年冬季的一道必考题。从倡议实行错峰上下班,到中小学、幼儿园临时停课,从部分高速实施交通管控措施,到部分旅客列车停运,这几天,各地为应对雨雪降温天气,依法依规拿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无不彰显出以人为本的鲜明导向。
没有什么比生命安全更重要,这样的常识值得反复强调。客观而言,一些临时发布的应对措施,会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麻烦。比如,学校停课,家长需要协调带孩子的问题;列车停运,原定的出行计划可能被打乱;工地停摆,工期和农民工收入就会受到影响。不少应对措施对群众的影响是具体而直接的,但在恶劣乃至极端灾害天气面前,这些措施又是必要且紧迫的。群众的充分理解和主动参与,是科学应对气象灾害的核心一环。相关安全预警与安全常识普及,必须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确保不留死角。
如今,气象预报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越来越高,为科学应对提供了坚实支撑。“雪天行走双手别插兜”“老年人尽量不出门”,有些提醒看似“小题大做”,但这类细致的提醒都是必要的。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频发,容易引发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寒潮之下,农村群众、户外劳动者需要更多关怀和温暖;暴雪降临,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领域要防灾减灾,这些都该有充分的考量和应对。竭尽所能把恶劣天气的损失降至最低,各方面、各环节都应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提高防范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最大可能减少次生灾害。
天气变幻无常,未雨绸缪、科学防范是始终如一的应对之策。把应急预案防护网织得更密,把安全防护的各项措施执行到位,确保每一个人安全、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