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他们脚踩泥土,眼里有光,心中有梦,不惧风雪,在鄂州乡村——

新农人“青”舞飞扬

鄂城区杜山镇下王村永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00后”吴优是育苗繁育高手。 (通讯员 何景星 摄)

全李魁负责木溪咖啡日常运营维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摄)

周杨查看她的豆丝,为保证口味,她要求全部按照传统方法制作。(采访对象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通讯员 黄朝晖 兰晓笛

“00后”吴优是育苗繁育高手,他在养殖车间里一跺脚,数以万计的鱼宝宝就成群浮出水面朝他游来。

距吴优20余公里远处,岳石洪村木溪咖啡馆里的戴含笑、全李魁忙着调制咖啡,香醇浓郁的味道溢满山村小院。

在临空经济区沙窝乡,周杨带货直播,当地特产豆丝远销全国。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发现,在鄂州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批扎根乡村的“新农人”。鄂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说,鄂州市大力实施“乡村工匠”“农村电商人才”“一村多名大学生”等计划,鼓励乡贤、乡村能人回乡,累计为农业农村领域输送人才1000余人,建设院士专家科研基地面积达1.5万亩,生态种养殖面积50万亩。

建起智慧育苗生产线 让鱼苗成长无忧

如何将直径不到0.2毫米的鱼卵孵化成鱼宝宝,又如何将体长不到0.3毫米的鱼宝宝培养成鱼苗?

11月28日,鄂城区杜山镇下王村永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吴优带着一帮“小伙伴”在车间里检查鱼卵孵化情况,“这要特别注意水温,不能高也不能低。一般七天左右会孵化出来。”他说。

“你看,有两条已经孵化出来了,在动!”吴优指着棕片中间一处鱼宝宝兴奋地介绍,而记者凑近看了半天也没找到。通过录像放大后,记者才看到,刚孵化出来的鱼宝宝,比芝麻还小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尾巴在不停摆动。

今年23岁的吴优从小就跟着父亲吴四文在养殖场打滚,尽管在大学学的物流专业,但2021年毕业后,他还是决定跟着父亲学养鱼苗。

“那就试试吧!”吴四文没想到,儿子比他想象的要认真、能吃苦,父子俩经常凌晨5点左右“查房”,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大半天。仅一年多时间,吴优便掌握了鱼苗培养的“独门绝技”。

吴优说,鱼儿虽然不能说话,但是可以通过游动、体型,甚至拉的粪便等来读懂它们的情绪和成长状况。如果有鱼儿生病,可以通过病理实验找到原因。

吴四文介绍,在儿子的建议下,合作社投建了智慧育苗生产线,并引来和儿子志趣相投的同龄人。一年来,因更高的存活率,这里的鱼苗受到市场热捧,虽然在冬季,但“明年的订单已经飞来了!”

目前,永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鱼苗达6亿尾。吴优说,家乡的花湖机场已经开通货运航线,他将借“机”协助父亲一起打造国家级原种场,守护好鱼种“芯片”,把鱼苗销售得更远。

深耕文旅市场 让破旧矿区变景区

今年11月,鄂城区汀祖镇岳石洪村投资主体百村集团董事长余元兵、木溪咖啡老板刘洁等获得了新的身份:新村民。

鄂城区区长夏鑫说,“新村民”是乡村振兴事业的新生力量,颁发“新村民”证书既表达支持市场主体投资运营乡村、扎根乡村发展的决心,也是推动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鼓励他们与村民合力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和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关健是人才。鄂州市正深入推进“三乡”工程,实施乡村合伙人、创客、CEO计划,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千年古村岳石洪村,昔日因采矿而千疮百孔,2019年,岳石洪村以土地、废弃厂房学校等要素入股,将百村集团从一名规划设计者变为投资共建者。

百村集团利用农村闲置资源,以商招商,吸引了木溪咖啡、东山书院、伊甸元文化园等进驻,废弃小学变身网红民宿,废弃矿井复垦为绿色茶园,矿井塔台建成矿采景观……

初冬深秋,步入岳石洪村,白墙黛瓦间,浸染着深深的山村意境。

走进木溪咖啡,“00后”戴含笑端上一杯拿铁。作为本村人,她愿意回到家乡,因为这里成为景区,前景可期。

她的老师全李魁是名95后,来自东方山另一头的大冶,他看中岳石洪村的风景,随刘洁到这里负责运营维护。“有人喜欢灯红酒绿,也有人喜欢自然风景!”他深信岳石洪村会越来越火。

“有人就有了希望!”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平说,美景、人文、酒店、民宿、瑜伽、咖啡和图书等元素汇集,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进驻,新时代乡村魅力与活力十足。

借力电商和机场 让土特产飘香五洲

暖阳之下,临空经济区沙窝乡沙窝村七组,炊烟袅袅,新摊好的豆丝整齐排在晒器上,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

在好口味土灶豆丝加工厂,两名阿姨站在土灶前,涮锅、泼油、倒米浆,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滋滋”声中,倒入锅中的米浆很快形成圆饼状。盖紧锅盖蒸上半分钟,再将成形的豆皮翻面加热。很快,一张做好的豆皮便出锅了。

工厂负责人周杨今年23岁,2021年大学毕业后,她主动回乡,成为好口味豆丝第三代传人。

“现在我每周都要开几场直播,直播做豆丝的过程,让我们的本土特产走出去。”在大学期间,周杨学的是电商专业,她学以致用,将传统风味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让“沙窝豆丝”乘上电商翅膀,销往全国。

周杨介绍,霜降节气后便迎来豆丝销售的旺季,是豆丝加工厂一年最忙碌的时候,平均每天要使用800斤大米和豆子,两个月可生产5万多斤豆丝。

为适应现代消费习惯,周杨还在豆丝口味上想办法,并在直播间科普,“我们改良的豆丝是用大米、绿豆、小麦、燕麦、葛根、荞麦等多种无公害营养保健食材制成,经过选料、浸泡、磨浆、柴火铁锅、手工烫浆、晾晒等一系列流程,用土鸡汤煮熟后,鲜香细腻有劲道,特别符合现在大家的健康饮食观念。”

周杨回乡,让一个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湾充满活力。除了豆丝厂,她还在村湾办了农家乐,流转土地种植瓜蒌,仅用工就超过30人。

“我们将借力亚洲最大专业货运机场所在地的优势,让资金流、信息流向家乡汇集!”周扬满怀希望。

--> 2023-12-11 他们脚踩泥土,眼里有光,心中有梦,不惧风雪,在鄂州乡村——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5566.html 1 新农人“青”舞飞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