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谷城南河自然保护区发现新记录物种165种

深山秘境成野生动植物乐园

12月7日,航拍谷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沈垭保护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宵祎 王欣 通讯员 李涛 李照华

自在觅食的中华斑羚、优雅踱步的红腹锦鸡、长尾曳地的白冠长尾雉……今年8月以来,谷城县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动物们频频“抢镜自拍”,还先后9次亮相央视一套栏目《秘境之眼》。

为了守护好这座“野生动植物王国”,2017年,谷城县启动保护区内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移民工作。5年来,1700余农户逐步搬离大山,开启新生活。

“我们在全力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也在获得生态的回馈。”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邓婕说,近年来,累计发现165种保护区内未被记录过的物种,目前野生动植物种类增至3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植物19种、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103种。

人退林进

森林覆盖率增至97%

赵湾乡青龙山村,海拔1000多米,是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偏远的村庄。

大山深处,村民的生活曾一度贫困。

“人出不去,又没有资源,只能靠山吃山。”村民胡顺贵说,村民靠砍树卖钱、烧柴做饭、生火取暖。

管理局工作人员邓正群算了笔账:平均每人每天砍柴20斤,一年便消耗3.65吨柴,相当于40棵直径7厘米的树。

茂密的山林渐渐被砍成了“秃头光”,2017年,保护区内村民开始规模化搬至县城。

在谷城县经济开发区莫家河村,57岁的村民杨宋明坐在居民楼下悠闲地晒太阳。2019年,杨宋明从青龙山搬至安置点莫家河村。

“政府帮忙盖了新楼房,直接拎包入住。”杨宋明说,现在他在周边打零工,老伴在牙签厂上班,一年能赚5万元,加上生态林补贴,老两口如今的生活比以往好多了。

莫家河村的566名村民中,像杨宋明一样从保护区搬迁而来的共有509人。

赵湾乡韩家山村村民许德华开始不愿意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自己还种了十多年的蘑菇,搬出去能干啥?”

经过反复做工作,许德华同意搬迁。现在,她在村里的蘑菇大棚当技术员,一个月工资近3000元,孙子在周边学校上小学二年级,接送也方便。

据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700余农户搬离大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增至97%。

保护加码

“破坏者”成护林员

吃罢午饭,韩家山村护林员李顺全便骑着摩托车,开始巡山。

“看,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叶榉。”踩下刹车,李顺全指着黄家河公路对面的陡坡,兴奋地说。

近百棵十几米高的榉树生长在岩壁上,旁边立着标牌:此处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禁止破坏。

提起过往,李顺全有些不好意思,“我也曾是一名破坏者。”

除了砍树卖给木条贩子,在空闲时,他还在山里用兽夹子、套子抓野猪、野羊。

2000年,谷城县成立薤山县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保护区更名为谷城县南河自然保护区。2014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等级越来越高,宣传力度越来越大,村民的观念也开始改变。

2018年底,李顺全通过招聘,成为南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职护林员。去年,李顺全巡护时发现一建筑公司在黄家河非法采砂,及时向保护区反映并报警。

为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选聘了34名专(兼)职管护人员,常年开展巡山护林、科研监测等工作,引进智能保护监管系统,构建“天地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生态回馈

发现新记录物种165种

2022年8月,在原产地湖北消失了115年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七子花群落,在南河自然保护区被发现,引起广泛关注。

“这次发现的七子花群落,与百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兴山发现的模式标本一致。”邓正群介绍,七子花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稀有植物,野生资源极少,重现原产地之前,仅间断分布于浙江以及安徽等少数地区。

“生态好不好,‘生态公民’说了算。”邓婕说,七子花群落重现湖北,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2020年12月以来,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持续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和科研监测工作,逐步摸清保护区的绿色家底,陆续发现了山烙铁头、马兰藤、青龙藤等罕见动植物。截至目前,保护区已发现新记录物种165种。

除本底调查外,南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保护区划分为200多个网格,每个网格布设一两台红外相机,进行24小时野生动物的监测和记录。

邓婕表示,下一步,管理局将加快推进科研监测中心和水文水质监测站、气象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打造“数字保护区”,走出一条属于南河保护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 2023-12-11 谷城南河自然保护区发现新记录物种165种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5564.html 1 深山秘境成野生动植物乐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