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保康马桥“三招”治理开矿后遗症——

矿山复绿 矿洞养菇 矿渣覆土种药材

12月7日,保康马桥镇黄龙观村昔日废弃矿区蝶变景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陈泉霖 谢勇 摄)

12月7日,保康尧治河村民在废弃矿洞开发成的香菇基地采摘香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陈泉霖 袁俊耀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通讯员 张玮 李敬祥

保康县马桥镇矿产资源丰富,经过30多年的开采开发,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

2019年,马桥镇被确定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开始对矿山地形地貌、生态状况等进行整治修复。

“过去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矿厂遍地开花。现在村村是景,处处种果,美不胜收。”保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冯祖成介绍,通过对矿山、矿洞、矿渣综合治理,马桥镇矿山生态修复效果显现。

矿山复绿变景区

12月6日,沿着盘山公路来到海拔千余米的黄龙观村,发现大山披上绿色外衣,“六柱垭生态文化旅游区”映入眼帘。

景区内设有夫子广场、国学讲堂、儒家雅院等景点,孔子铜像庄严耸立,背靠巨幅《论语》卷轴,两侧为诸子百家石刻。还有风格别致的四合院民宿,设计独特的山顶木屋,功能齐全的高山体育场……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坑洞遍地、扬尘漫天的场景。

黄龙观村党委书记章祖良介绍,高峰时期,全村大小矿坑几十个,年开采量上百万吨,配套选矿厂遍布山沟。前些年,采矿点、选矿厂逐步关闭后,废弃矿洞、矿坑形成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成为“灰色包袱”。

保康县对矿山开展全面“体检”,分阶段、分任务、分工程量开展整治和开发利用。其中黄龙观村分三期治理,矿洞封闭、矿坑回填、平整覆土,累计植树18万株,种草皮250余亩。

“吃老祖宗的饭,不能砸子孙的碗。”章祖良说,黄龙观村10年前启动矿山生态修复,一点点美颜,让山体重披绿衣。

发展生态矿旅。2020年,黄龙观村聘请湖北大学旅游专家团队,规划打造六柱垭生态文化旅游区。景区广场由矿坑回填而建,最深处有百余米,原来3万多平方米山巅大平埫,被建成了高山体育运动场,危岩体改造成景观体。2022年“五一”,景区开园。

如今,占地近300亩的矿区,变成了集旅游观光、清凉山居、体育研学于一体的高山景区。2022年,该景区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

矿洞养菇成“聚宝盆”

尧治河村是全国知名磷矿开采区,现有废弃矿洞60余个,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

12月7日,记者走进1272矿洞,阵阵香菇味扑鼻而来。在宽约3米的矿洞两侧,摆放着5层铁架,架子上,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蘑菇破袋而出。洞外,一辆小货车装载400斤香菇缓缓离开。

村干部介绍,有一次在外地考察香菇种植时,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受到启发:“能不能在矿洞内种香菇呢?”

这一想法得到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系博士周树修的支持。他来到村里,对矿洞的水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检测,小规模试种金针菇、秀珍菇和香菇等6个品种。产品经检测和市场试销,得到认可。

随即,村委会决定大规模种植,并邀请在十堰有20多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张先仁作为技术指导。

张先仁说,废弃矿洞环境幽暗,温度保持在8—12℃,生长的食用菌肉质鲜美,可春夏秋冬四季连续采摘,且病虫害少。一个菌棒可用10个月,采蘑菇近3斤,较常规大棚食用菌提升约30%。

废弃矿洞变成了“聚宝盆”。2022年,该村十几个矿洞共种植50万棒食用菌,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实现利润800多万元。今年又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二期,规模达到300万棒。

矿渣覆土种上中药材

走进堰垭村,“堰垭药材产业基地”的标识格外引人注目。

公路旁全种上了中药材重楼,叶片就像一把绿色的小伞,7片叶子团团围绕着茎秆,当地人称“七叶一枝花”。

“这里原是有名的干溪沟,矿渣在雨水冲刷后流入溪中导致断流。”堰垭村党委书记宦吉成介绍,村里先后投入500万元,浆砌河堤、建导流洞、回填矿渣、覆土。

矿渣填起来的田地如何利用?宦吉成带领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中药材种植项目,最终决定选择种植重楼。

2019年,堰垭村成立农业开发公司,建成重楼种植基地2个,形成“基地+示范+农户”模式。该村还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发展药材参社入股分红,对缺乏劳动力的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对药材种植户进行跟踪服务,从田块分垄、遮阴网搭建,到农家肥、腐殖土分层覆盖,手把手教,并统一签订合同、种苗供应、加工外销。目前,种植规模500余亩。

在合作社带动下,村里又开始种植金钗、白芨、天麻、黄精等中药材,规模逐步扩大。

宦吉成表示,明年,成熟的200亩重楼可上市,按市场价,预计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带动146户村民增收。

--> 2023-12-11 保康马桥“三招”治理开矿后遗症——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5560.html 1 矿山复绿 矿洞养菇 矿渣覆土种药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