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通讯员 谈可可
随着物流运输轨道不断运行,大量快递件依次在传送带上飞驰,经过快递自动化设备和工作人员分拣后,所有发往农村的快递包裹被归类到各个村庄快递袋,统一等待发车,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取到快递了。12月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应城市电商物流产业园,亲眼目睹了这一改变。
应城市已投入8200万元建成电商物流产业园、共配中心、邮政业发展中心“一园两中心”,集电商物流、集散分拣、服务监管功能于一体,日处理邮件5万件。市财政用“以奖代补”方式补助资金300余万元,建成281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实现全市“快递进村”全覆盖。
政企合力送快递进村
数据显示,自今年应城市9月份寄递物流进村正式运营以来,较运营前8月份相比,仅运行1个月,农村日均下行邮件由4000余件增至1万余件,上行邮件由1万余件增至3.8万余件,分别增长150%、280%。可见,“快递进村”发展空间巨大。
过去,应城市的不少村湾曾面临交通闭塞、地广人稀等物流难题,较高的运输成本和较低的市场收益,让不少民营快递企业“望而却步”。
在应城市委市政府穿针引线下,发挥邮政公司兜底作用,推进“邮快合作”,与申通、中通、圆通、韵达“三通一达”等8家民营快递企业共享场地、设备、车辆等资源,实行“市/县、村”二级寄递物流体系,所有进村快递在县级共配中心集中分拣,邮政统一配送,直配进村和统一揽收。
从今年8月30日起,市共配中心正式运营,快递进村全面启动,日处理邮件达5万件。
中国邮政应城市分公司总经理田军介绍,市邮政公司与8家快递企业合作组建运营联盟,推动便民服务与寄递物流互融互促,造就了网购、寄递、销售、金融、生活、创业“六个不出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所有邮件“县村直达”。
建成281个村级代取点
应城市知府村中心超市最近更热闹了,老板郭凤霞正忙着给顾客查询刚寄过来的快递号。她现在有了新头衔:应城市知府村电商服务站站长,曾经近百平方米的超市,被分成两部分,左边还是超市,右边则变成了方便周边村民收取快递的新场所。“有了收发快递的业务,我的生意也变好了!”郭凤霞笑着说,知府村服务站建成以来,收发快递数量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目前平均每月收发数量在5000余件左右,增收超过3000元。
目前,应城市共计281个村级快递代取点,包括农村商超便利店232个、电商供销服务站23个、原邮政公司村邮站1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等其他站点14个,市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按下行邮件0.6元/件的标准补贴,弥补运营缺口,确保运行稳定可持续。
应城市还用活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农村党员3支队伍,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让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成为义务“快递员”,成立市寄递物流党支部,在东南西北片区开辟4条红色邮路,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红色驿站,建成 83个党员示范点、198个党员联系点。
农货入城更方便
走进应城市三合镇三结村睿逆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老板王威正在晒场查看当日豆皮晾晒情况。“现在寄货可方便了。”王威告诉记者,以前寄货要每天开车把豆皮拉到城里,根据客户需求,再到不同的快递公司发出。现在快递网点直接进驻工厂,产品流通模式由原来进城送货变为现在上门取货,彻底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难题,单件货物运转时间平均减少6小时。
随着物流效率提升,三结豆皮在多个电商平台上获得较好评价,销售产品由单一豆皮扩大至糍粑、土鸡蛋等10多个品类,销量同比增长35%。以楚小小食品专营店销售记录为例,运行至今没有一次差评。仅豆皮一项,通过与邮政公司寄递物流合作,每年线上销售的近40万公斤豆皮,可节约物流成本26万元。
与三结豆皮一样,黄滩酱油、糯米、麻糖等多种应城“土特产”搭上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快车”,销量大增。截至9月,应城市电商销售额达3600万元,环比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