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9日

皇皇古册养心神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讲述古籍传承故事

湖北省图书馆收藏的明万历武昌府刻本《黄鹤楼集》。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蜀刻版《李太白文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竺佳怡 李丹

11月15日,为期一个月的“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展”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展。“册府千华”系列展览是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策划的全国范围的大型珍贵古籍专题展,2014年9月第一场“册府千华”大展,即在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亮相,目前这个系列展览已经在全国21个省份举办了30场。

9年后“册府千华”又到湖北,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展览期间,与湖北读者分享了古籍传承的精彩故事。

———— 谁刊刻了李白的第一个诗文集 ————

“暑期有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全国有4000多万名观众看了,我自己看了两遍。”张志清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同时提出一个问题:是谁编纂刊刻了第一本李白诗文集?

当今留传下来的李白诗歌有968首、散文66篇,诗歌和散文合计1034篇。李白“斗酒诗百篇”,虽然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但据历史文献考证,李白一生写下的诗篇有万首之多,到后人编纂李白诗集时就“仅存十之一二”。张志清结合文献记载介绍说,李白曾把自己的诗文交给“铁粉”魏万编纂,成《李翰林集》两卷;晚年,李白将诗作交给了自己的族叔李阳冰编纂,成《草堂集》十卷。李白还曾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一位编者,但泥牛入海,没有回音。时间来到北宋,经乐史、宋敏求辑佚整理,终成三十卷《李太白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此详加考订,重新编次,成为定本。

“但只有雕版之后,才可能是真正的定本。”张志清介绍,北宋元丰三年(1080),苏州太守晏知止(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第四子)在苏州刊刻了李白第一个诗文集《李太白文集》(世称苏州本)。

李白去世300多年后,才出现第一本刊刻的《李太白文集》。毛渐在《李太白文集跋》中记录了这一段事实:“临川晏公知止,字处善,守苏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诗以授于渐,曰:‘白之诗历世浸久,所传之集,率多讹缺。予得此本,最为完善,将欲镂板以广其传。’渐切谓李诗为人所尚,以宋公编类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详,世虽甚好,不可得而悉见。今晏公又能镂板以传,使李诗复显于世,实三公相与成始而成终也。”

张志清说,在唐宋间,虽然世人推崇李白的诗,但如果没有一群热爱李白的人如传灯人一样执着,李白的诗也会散佚掉。现存的李白诗文集里,唯一的宋刻本是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苏州本已失传。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宋蜀刻本,有部分是清代补配的。完全宋蜀刻本的《李太白文集》,清末时流去日本。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感叹,书籍的损毁“箧中亦有旧书札,纸穿字蠹成灰尘”。张志清说:“工作中我曾有幸接触宋版的《白氏文集》,手捧着它,如同捧着神物。”

———— 古籍背后的文脉传承 ————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使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为信史。国家图书馆甲骨收藏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

通过展示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甲骨图片,张志清向湖北读者详细讲解了“典”字和“册”字。

“典”“册”是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据《尚书》记载,周公东征之后,对投降的殷商贵族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张志清说,周公在对商人贵族演讲时,提到“有册有典”,是对商人文化的尊崇,也说明殷商时代开始传下来的典籍很多。

那最早的典籍有哪些呢?

张志清介绍,孔安国《尚书传序》里记载: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以“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八卦之书,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左氏》记载过,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到录古书为详的《汉书·艺文志》,三坟之书已不载。中华民族历史上,创作积累了体量庞大的古籍,但经历水火兵燹,已是百不存一。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记载:“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

此次“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展”,展出了珍贵的明万历武昌府刻本《黄鹤楼集》。该书为武昌知府孙承荣纂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辑录有关黄鹤楼诗文的典籍,存世稀少,目前所知省图和国图各藏有一册。展出的《黄鹤楼集》一卷已翻开,纸张泛黄,右页底部因年久有破损,左页所录第一首诗,是南朝宋鲍照的《登黄鹤矶》,第二首是李白的《望黄鹤楼》。张志清观展后写诗抒怀:“我来江汉瞻旧典,煌煌古册养心神。”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张志清介绍,“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说的是西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刘德的实事求是是喜好先秦诸子的古书,考证古书时“求真是”“留其正本”。

———— 倾听古籍的诉说 ————

《赵城金藏》是金代雕刻的一部大藏经。1933年,《赵城金藏》被重新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广胜寺。它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一起,被誉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张志清介绍了《赵城金藏》历劫重生的经历。从1933年被发现,到1949年移交到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保存,这部稀世珍品在动荡的年代中,经历了辗转曲折的命运。

修复《赵城金藏》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整修项目。当年,4300多卷、9大包的《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人们难过地发现,由于多年保存条件恶劣,多数经卷潮烂断缺,粘连成块,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艰难的修复工作历时近17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200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赵城金藏》,整体原样复制,再现了经典。

据学界研究,《赵城金藏》是《开宝藏》(我国第一部官刻本汉文大藏经)的覆刻本,刻成时约有7000卷左右。目前,国家图书馆藏有4813件。海内外许多图书馆和收藏单位亦有零星收藏。可以说,《赵城金藏》是世界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保存年代最早、现存卷帙最多、最完整的一部。由于《开宝藏》久已不传,几尽散佚,存世仅十余件。人们通过《赵城金藏》,得以窥见千年前《开宝藏》风采。同时,《赵城金藏》也是金代刻书的实物标本,是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赵城金藏》不仅是浓缩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样本,也是包容和凝聚世界文化遗存的孤本秘籍,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也是我国与邻国长期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文献见证。

张志清说,虽然历代水火兵燹造成了大量典籍损毁灭失,但历代都有仁人志士青灯黄卷,整理文献;苦心孤诣,传承典籍;保护修复,延续文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为古籍保护传承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从海外寻回、民间征集了大量珍贵典籍,重新建立起了公藏古籍的庞大体系。盛世修书,国家强大时文化出版繁荣;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文化典籍要保存下来,留传后世,更是不容易。

“古籍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张志清说,古籍不是死的,至今还在跟我们讲述故事,是我们心中的根与魂。谈及今天古籍的保护和利用,他表示,我国目前普查到的现存汉文古籍270余万部,总数约3000万册件,除了要保护好古籍本身,还要做再生性保护,比如数字化、刊印出版,比如举办展览、讲座,让更多人走近古籍,让古籍化身千百,传之后世。

张志清深情谈起自己夜晚在国图巡查的感受:“读者都已离去,只有风声掠过,身边是约4000万册件馆藏文献,每年还在增长……”他介绍,国家图书馆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这些珍贵馆藏,标志出一条历史悠久的文明传承之路。

--> 2023-12-09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讲述古籍传承故事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5348.html 1 皇皇古册养心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