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躬身挥镰,与村民比赛割麦子;认领撂荒田,与农民同耕一片“责任田”;手持扫帚,在街道、社区卫生大扫除;“隐身”于市民或游客之中,坐公交、上超市、进景区……近段时间以来,多地政府部门领导干部深入充满烟火气的基层场景,引来群众点赞。
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更应该多到群众中去。当年,焦裕禄同志号召干部们每到饭点,就和农民一样端着饭碗到街头、到树下,边吃边聊,家长里短、村社新闻、生产救灾等,都是饭场谈论的内容。在他看来,吃饭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媒介:通过与农民一起吃饭,与他们交朋友,听真想法、了解实情才是最终目的。到群众中去,不只是拉近了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心理隔膜,通过捕捉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准改进工作的路径。
理解基层生活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理解的深度、共情的浓度,决定着破题的成熟度。有些党员干部抱怨基层工作不好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有些干部觉得资讯够发达了,坐在办公室就能知晓一切;有的年轻干部从校门直奔机关门,严重缺乏基层经历,对群众生活一知半解;有的表面上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但满口官腔官话,身近心远。明清时期内乡县衙门前挂了一副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对领导干部来说,如果不知不觉忘了“自己也是百姓”,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只会离群众越来越远。
秉持为民心态,摆正自己位置,不管身居何位,头顶露珠、脚沾泥土,始终想着造福人民、改善民生,这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画面不能代替见面,走近并不等于走进,多以身边人的形象“在场”,多些“现场办公”的务实行动,往往是最有力的动员。与百姓同频,解民生所忧,方能以心换心、以心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