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公交车不上路改卖菜?北京“退役”大巴车改装而成的便民驿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买菜、早餐、理发、洗衣、配钥匙等多样化服务,深受周边群众欢迎。据了解,到2023年底,依托北京公交场站运营的便民驿站将达50处。
服务年限已满的公交车,以新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出门即达的便利,是“公交便民驿站”的独特之处。除公交车外,多地盘活退役资源或者边角空间,有的地方改造旧报刊亭为便民摊点,有的地方把桥下空间改造为体育空间,从一个个“小切口”对准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几平方米的小铺子,照应着具体而微的日常,升腾起高楼大厦之外的烟火气,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注脚,是城市亲和力的形象表达。
盘活闲置资源变废为宝,补足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丰富生活品质提升类业态,大有空间、大有机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破解社区消费业态不融不均,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目标不仅是便捷,更重要的是保证质量。一方面是举步即达、抬脚就到,另一方面是围绕高质量和高品质上下功夫,推动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既惠民生,又促消费。
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不再是满足简单吃住问题,而是打造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聚居地。盘活闲置资源是第一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从“一店多能”发展成“一圈多能”,为更多微利业态开辟生存空间。这一过程,要坚持问需于民,以居民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维护生活圈,实现一刻钟健身圈、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一刻钟快递圈等无缝衔接,以一个个小细节撬动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