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不断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湖北新篇章。
11月25日,由湖北省林业局和襄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七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在襄阳举行。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先进地区代表和全省各地林业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美丽湖北”主题,建言献策。现摘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湖北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王兴於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湖北生态文化论坛是湖北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论坛,从2014年举办至今已是第七届。借此机会,我围绕会议主题,提3点希望。
第一,把论坛打造成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大家通过深入研讨,必将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诚实践者。
第二,把论坛打造成展示美丽湖北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位部署绿满荆楚行动,压紧压实林长制,大力开展荒山绿化、湿地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荆楚大地的绿色生态屏障更加坚实、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第三,把论坛打造成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重要载体。让绿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需要各方共商绿色低碳转型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相信通过本届论坛,必将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举措,切实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湖北增添新智慧、注入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实施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太晖
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是楚文化发源地、汉水文化核心区和三国文化之乡,具有人文、山水与生态环境完美合一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关注森林活动,坚持以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为统领,一张蓝图绘到底。2020年以来,完成造林81.03万亩,争取金融支持200亿元,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国家储备林,实施汉江生态廊道、鄂北生态防护林、襄水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扩大生态容量。全市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重要湿地。持续巩固拓展襄阳“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域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三级联创,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先后荣获“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全市建成国家森林乡村31个、省级森林城镇5个、省级森林乡村40个。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赋予襄阳新的重大使命。希望本次论坛成为我们增进友谊、密切合作的新开端,期待更多的领导、专家学者关注襄阳,支持襄阳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动美丽湖北建设迈上新台阶
湖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昌友
湖北是林业大省、生态大省、湿地大省,林草湿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60%,拥有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物种基因库和全国最大的江河湖库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林业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林业作为美丽湖北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作出系列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全省林业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砥砺奋进、担当作为,以林长制为引领,全面加强国土绿化、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和林业要素保障,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取得显著成效。在今年全国林草工作会上,湖北五项重点工作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是表扬最多的省份之一。中央和省级林业投资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关注森林活动等多项工作迈进全国林草系统和省直部门先进行列,受到国家林草局高度评价和省领导批示肯定。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弘扬生态文化的主阵地,是美丽湖北建设的主力军。本届论坛是疫情后的首届,襄阳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襄阳市坚持以绿兴城、以绿治水、以绿富民,高位部署推进林长制和林业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北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板。
在本届生态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共同为湖北林业事业把脉问诊、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传经送宝,必将推动美丽湖北建设迈上新台阶。
智慧林业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曹福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特别把数字农业农村摆到突出重要位置。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看,目前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智慧林业应运而生。所谓智慧林业,是指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林业现代化发展的林业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既是农林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又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数字技术研发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加快形成智慧林业建设发展的大气候。
如何搞好智慧林业建设?具体来讲,要抓顶层设计、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智能装备研发推广、应用场景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人才队伍培育。
智慧林业产业前景广阔。随着传感器技术的集成并产业化运用,“双碳”评估催生智慧林业需求量,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智慧林业的重点需求单位,森林精准经营和生长量高效提升为智慧林业带来勃勃生机。据测算,智慧林业每年市场规模达360亿元至390亿元,其出口前景广阔。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 吴秀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碳汇能力。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增量与存量、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动国土绿化重点任务由扩面增绿为主向提质增效为主转变,治理方式由单一生态要素治理向多要素全周期系统治理转变,治理目标由简单的绿起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怎么干?
树立正确理念,科学开展新造林。要顺应自然、模拟自然,采用乡土树种、草种开展绿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树立现代经营理念,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我国森林质量提升潜力巨大,要坚持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实施多功能全周期经营。要处理好经营和保护的关系,保护是经营的保障,保护是为了森林不被破坏、不退化,经营培育是通过科学的培育措施,促进资源增长,从而缩短培育周期。
科学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肖文发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汇,尤其在中国,森林碳汇相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森林碳汇是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什么是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既是碳汇,也可能是碳源。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森林的死亡分解、森林火灾以及人为毁林和不合理采伐,乃至森林生物质产品的利用和消耗过程等,又可能将森林中储存的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森林碳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科学增加森林碳库和提升森林碳汇能力,除了尽可能地扩大森林面积外,重点需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人为活动管理水平,同时,还要考虑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背后的碳储存。建议未来可以从“扩、增、固、延”四个方向进一步提升森林的碳库效益。其中,“扩”为大力推进科学绿化,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增”为着力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增加森林碳储量;“固”为巩固和保护现有森林的碳储存,减少森林碳损失和碳排放;“延”为碳替代,包括发展生物质能源、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密集型产品。
人水城共融共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延生
武汉是中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超大城市之一,湿地率达18.9%,被称为“百湖之市”“湿地之城”,2022年还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湿地之美,扮靓了武汉的城市之美。武汉地区古文化伴水而生。5000多年前的放鹰台遗址(屈家岭文化)位于东湖之滨,3500年前盘龙城遗址(商文化)和2700年前的楚文化都兴盛于古云梦泽的湿地环境,100多年前的汉口江滩更是闻名中外,当代武汉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依然是江湖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近代以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带来武汉地区湖泊快速萎缩、污染与生态退化,旱涝灾害加剧。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以系统性举措恢复湖泊湿地,让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2016年以来,武汉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全面扎实落实“湖长制”,拆除湖泊渔业“三网”,全面推行生态养殖模式,为后期湖泊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创造了必要条件。
当前,仍需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不同湖泊的资源功能、净化功能、防洪排涝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休闲娱乐文化功能等不同服务功能的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修复举措。
总之,武汉应继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树立典范作用。
策划:湖北省林业局 统筹:董家圣 刘宽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