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

摄影爱好者跟踪7年,拍下深中通道“成长”历程——

三张照片上的伶仃“飞龙”

深中通道全景。

2021年6月25日,深中通道架设第一片混凝土梁。

2023年4月28日,伶仃洋大桥最后一片梁合龙。

2023年6月8日,最后一节沉管隧道和最终接头乘船经过港珠澳大桥。

11月24日,摄影师苏振飞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深中通道建设大事记

2016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开工

2017

2017年12月21日,东人工岛开建

2018

2018年9月6日,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同时开钻,桥梁工程正式开建

2019

2019年6月26日,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钢壳完成制造,并运抵世界最大沉管预制智慧工厂进行浇筑

2020

2020年6月17日,首节沉管E1管节在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的助力下,完成沉放安装,实现“深海初吻”

2023 1月

2023年1月4日,深中通道海上非通航孔桥全部箱梁架设完成

2023 4月

2023年4月28日,伶仃洋大桥合龙

2023 6月

2023年6月11日,海底隧道E23管节及最终接头完成沉放对接,沉管隧道实现合龙

2023 6月

2023年6月20日,东人工岛主体结构完工

2023 11月

2023年11月28日,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

11月28日,历经近7年艰苦建设,全长24公里的深圳至中山跨海通道(简称“深中通道”)主线贯通。苏振飞如往常般拿起相机,记录下这精彩一瞬。

从茫茫大海中筑起相当于19个足球场大的“风筝”——西人工岛,到大国重器“天一号”海上架设3200吨巨梁;从海底绣花,6.8公里长的沉管隧道在洋面下“牵手”,到风中穿针,在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270米高空架设199根钢丝索股组成的主缆。7年间,深中通道造就30多项世界级成果,这些都浓缩在苏振飞的相机里。

苏振飞,38岁,中山市西区人,经营着一家摄影工作室。2016年12月28日至2023年11月28日,他端起相机、操作无人机,用镜头生动记录着“家门口”建设者的酸甜苦辣,从山上、海上、船上等多个角度记录下深中通道的“成长”历程。

上万张深中照片,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有3张:“天一号”架首片梁、伶仃洋大桥合龙、最后一节沉管隧道途经港珠澳大桥。

2021年6月25日

“天一号”托举起第一片混凝土箱梁

以“潮”为令,首片混凝土箱梁成功架设

当天,伶仃洋海面上天气晴好,苏振飞站在海上交通船的甲板上,操控无人机,记录下这一历史瞬间。

深中通道北距虎门大桥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31公里,是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2016年12月28日,西人工岛先行工程开工,深中通道正式开建。此后,墩身基础施工、中山大桥、伶仃洋大桥等陆续开建。

苏振飞说,中山曾经是广东经济的“四小虎”。如今,随着深中通道贯通,马鞍岛也由昔日的“芭蕉地”变成了一片楼宇,互联网、生物制药等高端产业要素加速向这里集聚。

2021年6月25日,深中通道第一片混凝土梁架设开始。首片混凝土箱梁,长60米,宽20米,高3.5米,重达2752吨,相当于1800辆小轿车的重量。7时30分,国内首创运架一体船“天一号”在码头取梁后,将其平稳运至指定桥位,并稳稳地架设到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右幅55号至56号墩位上,正式搭上伶仃洋大桥西主塔与中山大桥东主塔之间引桥桥面的第一块“积木”。

苏振飞说,自己曾经多次登上“天一号”,站在甲板上,就像一栋30层的高楼耸立在面前。在高大威猛的“天一号”上,船员们的生活十分单调,他们常年漂泊在海上,没有网络信号更没有娱乐活动,还要保障每一片梁安全架设。

“天一号”船长汪楚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船员们就是在这样极端枯燥的环境下,以“潮”为令,不分白天黑夜,在海上架设每一片箱梁。

在深中通道,“天一号”曾举起过3200吨重的“世界梁王”。然而,在海上架梁,经受着潮汐、天气、风速等多重因素的考验,并不总是那么顺利。在建设者的齐心拼搏下,一片片箱梁如期在海上架起,连接成钢铁“巨龙”。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4日,中铁大桥局一共完成了293片箱梁的架设,每一片都安全、准确。

2023年4月28日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合龙

严丝合缝,伶仃洋大桥完成“最后一吻”

站在东锚碇“8”字形海上临时施工平台上,苏振飞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幕:一个数百吨重的钢箱梁正准备起吊,完成“最后一吻”。

伶仃洋大桥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以1666米的主跨,成为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以270米的主塔,成为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还有两个各170吨重的世界最大海中锚碇。

在茫茫大海中变不可能为可能,首先从“扎根”的围堰筑岛开始。2018年5月,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的建设者奔赴伶仃洋海域。这里,风高浪急、潮汐效应显著,与陆地上造桥不同,不仅衣食住行不便,还时刻面临台风的考验。

“建造锚碇,插打158根直径2米钢管桩的时候,几天整夜睡不着。”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肖明福坦言,由于海底淤泥堆积、地质结构复杂,打桩船经常瘫痪,经过两个多月连续施工,才最终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桩基。

2022年6月26日,中交二航局组织网络达人,在伶仃洋大桥全球直播“世界海中最高猫道挑战赛”,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陆慷分别在个人推特账号推荐这一活动。

伶仃洋大桥合龙当天,中交二航局通过自主研发建造的850吨级智能化缆载吊机,解决了大吨位、大跨度悬索桥箱梁节段吊装难题。同时经科学调度,吊机内置的倾角仪能智能感应并计算吊装梁段上下游高差,最终实现毫米级误差的精准合龙。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1279年,南宋诗人文天祥在伶仃洋写下千古名句。如今,辽阔的伶仃洋四周却是一片繁华。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介绍,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跨越伶仃洋的桥梁高负荷、超负荷运转。随着深中通道贯通,深圳至中山的通勤时间将从2个小时压缩至20多分钟,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多地将形成1小时生活圈。

2023年6月8日

最后一节沉管隧道途经港珠澳大桥

滴水不漏,沉管隧道建造技术领跑世界

当日8时,苏振飞登上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该船第23次携带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北上,途经港珠澳大桥时,他不失时机抓拍下这一珍贵时刻。

沉管隧道,是深中通道的“硬核”部分。深中通道的隧道部分,是目前全球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隧道段要在30多米以下的深海软土层安置32节沉管及1个最终接头,实现海底双向八车道通行。

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深中通道总监办总监邢长利介绍,每节标准管长165米,重约8万吨。要将这32个“大家伙”沉入海底,首尾相接、严丝合缝,确保整个工程在100年的设计寿命中“滴水不漏”,挑战前所未有。最后一节沉管隧道与最终接头安装极容易产生“累计误差”效应。为防止误差,工程师们想到了“推抽屉”的办法,最后一节E23管节与最终接头一体化预制,先沉放E23,再让最终接头与先前沉放的E24相连,从而达到“严丝合缝”。

长途跋涉后,沉管开始“深海之吻”。只见操作员通过锚机将沉管缓缓下放到海底基床上,通过水力压接排出多余的水,让沉管与固定管节“紧紧相拥”。

从港珠澳大桥双向六车道的钢混沉管隧道,到深中通道双向八车道的钢壳沉管隧道,5年间,中国沉管隧道建造技术实现飞跃,领跑世界。

苏振飞说,每次跟拍沉管都需要在船上待三天三夜,很辛苦,但看到沉管合龙那一刻,疲惫一扫而空,自豪感油然而生!

--> 2023-11-29 摄影爱好者跟踪7年,拍下深中通道“成长”历程——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3836.html 1 三张照片上的伶仃“飞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