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年终岁尾,各项工作任务进度条接近“满格”,各种检查考核接踵而至,有的基层干部直言患上了“考核焦虑症”。
年终考核是对一年来工作实绩的检验,也是谋划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依据。考核是集监督与激励于一体的管理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可以起到督促推动作用,激发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做到及时发现、提早纠正。
考核初衷虽好,为什么部分基层会患上“考核焦虑症”?有的地方工作考核名目繁多,让基层部门眼花缭乱,忙到停不下来;有些考核脱离基层实际,要求过严、标准过高,再怎么使劲跳,也摘不到桃子;有的考核流于形式、偏离靶心,听取汇报多、实地考察少,查看资料多、倾听群众少,考核导向跑偏了。也有的则出在基层干部自身,平时图清闲、怕麻烦,做事拖拖拉拉、推诿扯皮,不敢触及问题矛盾,自身工作做得拉垮,心里发虚、发慌,到了年底只能临时突击,召集干部职工加班加点补材料,这样的年终考核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年终考核年年有,对于不看现实成绩、只看“纸面成绩”的顽疾,有些基层干部心里面很是抵触,可行动上又不得不应付。熬更守夜对考核材料进行“花哨包装”,加班加点对工作成效采取“技术加工”,“本来只要一根线,最后织出一件衣”,不少基层干部精疲力尽,坦言“有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浪费精力、打乱节奏,让本该花时间、花力气做的基层工作进度被搁置、工作实效打了折。每到年关,如果不合理的考核负担汹涌而来,将痕迹管理演变为“痕迹主义”,不仅增加焦虑系数,一旦超过基层的承受值,极易滋生“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
有什么样的考核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基层作为。考核要从“实”字出发,办实事、有实绩才应该是考核的硬指标。考核什么、怎么考核,应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设置合理的考核指标,本质上要传导不以留痕多少为标准,而是以给老百姓办了多少实事为尺子的价值导向。年终考核必须力戒形式主义,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可有可无、层层加码的考核剔除,卸掉不必要的包袱、挤掉不需要的水分,让年终考核回归求实效、促工作的本质上来,让基层心无旁骛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