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通讯员 尹志远 齐郑 王世博
“气味比以前好多了,我不戴口罩也能站在这里执勤。”
11月7日15时,越南河内市朔山县,保安陶文光正和同事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门岗前指挥车辆进出。
他们身后,是越南最大、单体一次性建成的世界第二大垃圾焚烧发电厂。
这是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冶”)首次以施工总承包的方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是越南首次建设大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2019年8月正式开工,2022年7月陆续并网发电。受疫情影响仍按期建成,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堪称越南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环境总局副总局长黄文识说,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规模大、工艺先进,能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将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发挥重要作用。
11月上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越南,实地探访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探寻中国一冶在越南播撒创新火种、守护绿水青山的故事。
“消化”垃圾
发电可供24万户使用
驾车从河内市中心出发,一路向北,约1个小时就来到了朔山县。一幢通体呈灰白色的巨型建筑在山峦叠嶂中时隐时现。
“垃圾转运车明显多了起来,都是去项目上的吧?”“对,清早过来,一台台垃圾车首尾相连就像长龙一样。”
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总经理胡昌兵介绍,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所在的南山环保产业园,曾是河内最大的垃圾填埋场。2019年初刚到项目部的时候,几公里外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朔山县以农业为主,居民大多种植水稻。绵延的高山和连片的稻田,本应是丰收的画卷,然而建在“家门口”的垃圾填埋场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陶文光是土生土长的朔山县人,家里距离南山环保产业园不到3公里,2020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我们也想在家门口工作,但谁想每天面对这样的空气?”
和陶文光一样面临抉择的朔山县居民还有不少。近年来,伴随着河内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攀升,因处理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大。
2018年,大型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被河内市政府纳入建设规划。2019年,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应运而生。
在武汉,垃圾焚烧发电厂不算新鲜事物。但走近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仍惊讶其庞大的规模。
数十米高的主厂房如同一个巨型方盒子扣在地上,两座粗壮的烟塔耸立一旁。
垃圾车排队进入闸口,分流后在送料平台上将垃圾分别倒入面积堪比两个标准足球场的料池里。
工作人员远程操作悬吊在天车上的巨型钢爪,将池内发酵好的垃圾投入炉内焚烧。
主厂房外,配套生产线将料池内沉淀出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成再生水,焚烧完的炉渣经过分拣,铁、铝等金属被回收利用,炉灰则被制成环保砖用于铺设路基。
胡昌兵介绍,2022年7月,该项目开始接收生活垃圾,3台发电机组和5台焚化炉陆续启动运行。目前,项目每天可“消化”4000吨生活垃圾,占河内市产量的60%,发出的电能满足该市24万户家庭使用。
双向奔赴
20多小时跋涉抵达边境
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19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半年后,武汉遭遇新冠疫情。
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节临近,项目部中方人员几乎都在武汉休假,原本计划过完年就返岗开工,没想到一待就是3个月。
受疫情影响,河内所有在建工程也陷入停滞,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得到河内市8个部门联合特批,允许在保证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继续运转。项目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越是困难,越能体现中国建设者的战斗力。”胡昌兵说。武汉“解封”后,项目部第一时间行动,他和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办公室科员丁氏秋荷分别在武汉和河内牵头,着手为中方员工办理外国专家入境越南所需的各项手续。
在武汉,胡昌兵和同事将返越人员的各项资料集齐后发给丁氏秋荷,同时组织车辆做好出发准备。在河内,丁氏秋荷和同事在当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来回跑动,确保尽快办好入境手续。
两地团队连轴转了半个多月,临近“五一”,手续办齐。4月29日,一辆搭载着45名中方技术人员的大巴从武汉出发,经过20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抵达广西中越边境。
下车后,胡昌兵和同事们徒步通过友谊关,成为首批“点对点”返回越南的中方人员。此后半年时间里,又有12批次共150人以“点对点”的方式从武汉返回河内。
“入境越南后我的心情很激动,这支队伍敢打敢拼的精神让我信心百倍。”回忆起那段特别的时光,胡昌兵感慨地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曾让他心烦意乱,但关键时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项目顺利推进点燃了希望。
八成本地员工
经验复制到越南多地
越南没有大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经验,标准、图纸、技术等一片空白。
在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运营方、河内天禹环保能源股份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仇德青看来,中国建设者为当地打造了一个高标准的“样板”,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到了越南。
项目建设高峰期,中越双方施工人员接近2000人,其中80%是越南本地人。“越南工人擅长做民用建筑,对工业建筑缺少经验,怎么看图纸、怎么施工都需要培训。”胡昌兵说。为了与越方员工更好融合,他要求中方员工人人都要带徒弟,把本领传授给越南同行。
仇德青说,中方员工肯教,越方员工肯学,项目上“传帮带”的氛围很浓厚。“越南工人聪明、踏实,学习能力很强。”他说,中方料斗操作员王彦博的越南徒弟阮文南,不到1个月就熟练掌握了料池整理、垃圾拾取和投放等技术,工作效率不输师傅。
河内市民阮黄石是一名电焊工,曾在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作2年。如今,他在塑山县另一处在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找到了新工作。“和中国团队共事的2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新单位很看重我在中国一冶项目的工作经历,给我开出了高薪。”
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后,越南全国各地启动多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胡昌兵自豪地说:“这些项目中有不少工人都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
翻译黎黄日光曾在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作近3年时间,既收获了高于越南本地平均水平的薪资,也锻炼了综合业务能力。
“中国员工在技术细节和施工标准上一丝不苟,他们的工作热情、严谨态度、奋斗精神,都让我很佩服。”黎黄日光说,因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朔山县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善,到处是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