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秩砥砺,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卅载耕耘,续写春华秋实岁物丰成。武汉生物工程学院30年的办学历程,既是一部艰辛的民办高校创业史,又是一部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持续革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机制、路径,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特色教育体系、平台支撑体系、文化活动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先后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表彰与授牌30余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着人先鞭 争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一所同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的民办高校。学校创办者余毅曾明确指出:“对民办高校而言,谁赢得了创业教育,就赢得了学校发展的未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业”等“四学会”教育理念;1998年,面向新世纪,围绕培养人才的路径问题,主要为强化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又提出了“创新创业、奉献社会”的办学理念。2014年,在传承办学初期教育理念内核基础上,学校整合提出了“自立自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确立了具有自立自强品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双自双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三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领域、全过程。2023年,“自立自强、创新创业”被确定为学校“校训”并刻在巨型校门景观石上。
余毅多次强调:“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与公办高校相比,只有醒得早、动得快,砥砺前行,才可能赢得主动。武生院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这样。”
2012年5月,学校在湖北高校中率先成立创业学院,下设办公室、创业项目推介与管理中心、创业教育培训与指导中心、创业成败研究中心、“头脑风暴中心”研讨室。2017年,创业学院被市人社局认定为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学院;2021年,创业学院被湖北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创业学院。
2015年2月,学校投资3000万元建成长河筑梦众创空间并投入运营。长河筑梦众创空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可为大学生提供近1000个创业工位,以及配套的共享会议室、路演厅、头脑风暴中心等。长河筑梦众创空间是武汉市首批10家市级众创空间之一;2017年,经湖北省科技厅审核推荐,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并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6月,学校制定出台了《武生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分三个阶段确立了总体目标:一是明确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包括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二是要求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包括形成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能产生广泛社会效益的双创教育显著成果;三是到2020年双创教育及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包括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综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保障。
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次年3月,学校对标制定了《武生院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质量”“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共确定19项重点任务,形成了学校在“十四五”期间立足新起点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正是在这种“敢为人先、快人一步”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稳步走入第一方阵。
不遗余力 力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奋进者
聚焦实践维度,夯实创业实战平台。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星创天地、青年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实战平台,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育孵化。
学校先后设置了130余个“星光创业点”,涉及校园服务、文化传媒、体育休闲、专业实践、公益活动等多个领域。“星光创业点”项目采取轮换机制,学生团队体验周期一般为1—3个月。2022年,共有约460个团队、2300人参与到“星光创业点”的竞标过程中。“星光创业点”为学生搭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能让青年学子在校期间体悟“自立自强 创新创业”校训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感。
2014年4月,骆群曙创办“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己任,致力于大别山地区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同年11月,“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获得武汉市“十佳公益项目”,是唯一获奖的在校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而今,“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在公益创业的道路上也越走越稳。骆群曙表示“是武生院的沃土让公益创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说自己是作为武生院第一个在校大学生到民政部门注册公益创业组织的人,但并不是“第一人”,真正的“第一人”是学校管理学院2006届校友宋雄。宋雄身残志坚,怀揣着奉献社会的公益梦想,创办了冬英福寿苑(养老院)。十余年来,他身体力行,以奉献与大爱之心呵护了数百名老人的生命与尊严,感动社会。
聚焦活动维度,打造自主活动品牌。2015年,学校整合“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新杯”科技创业挑战赛、“晨光杯”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推出了“长河杯”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即每年3—5月举办“长河—阳春杯”创新创业大赛,在校生与校友同场角逐;9—11月举办“长河—金秋杯”创新创业大赛,师生同台竞技。至今,学校累计投入逾千万元,举办了16届“长河杯”系列创新创业大赛,超过10000个项目、近40000名师生校友报名参赛。“长河杯”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特色品牌活动。2021年度“长河—金秋杯”大赛是当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湖北会场系列活动之一。
学校创业之家成立于2016年1月,是武汉市最早成立的创业之家之一。2017年至今,创业之家10余次被评为武汉市“最具影响力创业服务基地”“五星级创业之家”。学校依托创业之家,联合长河筑梦众创空间、问天筑梦星创天地、问天筑梦青年创业园等载体机构,年均开展创业沙龙、门诊、路演等活动可达45场以上,形成了“周周有沙龙、月月有路演、季季有招标、年年有大赛”的创新创业浓郁氛围。
聚焦服务维度,强化创新创业扶持。学校面向有创业意向与创业潜质以及正在创业的学生,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逐步构建了金融服务、公共服务、推介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一体化综合指导服务体系。
2015年,学校注资1000万元,成立了“小额无息借贷款中心”(又称“校园创业银行”),采取“三无”(即无抵押、无担保、无利息)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提供借贷款服务。学校还注入20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在校大学生自主创办企业一次可获得最高10万元风投资金。近年来,学校通过短期借款、以奖代扶等方式为入驻大学生小微企业或公益创业项目孵化与成长提供支(扶)持资金共计300余万元。
学校秉承“坚持标准,突出质量,德才兼备,宁缺毋滥”基本原则,累计聘任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300余人次,涵盖企业家、投资人及长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校外创业导师、各行业技术和管理专家、高校专家学者、优秀创业校友和校内学科专业带头人等,能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和培训,帮助解决涉及技术、金融、管理、法律、财务、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方面实际问题。2023年7月,学校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选聘工作,共选聘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93人。其中,校内教职人员52人、校友企业家10人、校外专家31人。
自成一格 勇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坚定者
“递进式”三级创客培育体系。学校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凝练并提出了“创客种苗—青桐创客—常青创客”三级创客递进遴选培育体系。创客种苗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遴选,除品行、身心、学业等基本条件达标外,还要求在创新创业方面须具备一定基础,如: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团队核心成员,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创业体验项目;或报名参加学校“长河杯”系列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学院优秀奖及以上荣誉表彰;或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等。申请认定青桐创客、常青创客,原则上要求必须是经学校认定的创客种苗、青桐创客。
“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5年,学校结合“创客种苗—青桐创客—常青创客”三级创客递进遴选培育工作,构建了“通识性、提高型、个性化”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性课程主要面向全体新生讲授,必修学分3个,设立基本知识、政策信息、法律常识、人文素养、初级电子商务等五大模块;提高型课程除面向“创客”开设创业管理、创业法律、财务管理、高级电子商务等课程外,还要求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应融入创新创业内容;个性化课程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采用创新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方式,解决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难点问题。课程体系共包含课程350余门,实现专业全覆盖。其中,20门课程获批国家及省级一流(精品)课程。学校自主编写教材116本;2023年,《大学生创业导航》(第四版)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学校成立校院两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了“校院两级管理、学院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和“学校全面领导,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二级学院等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修订学籍管理等制度,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完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办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列为必要条件;优化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院年度综合绩效考核。设立“创业先锋”“创业励志奖学金”等奖项20余项,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成功创业典型。如:“湖北省百强领军企业家”“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培文;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湖北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旭;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许泽坦;创办爱心养老院,获评“全国社区残疾人就业指导服务之星”“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身残志坚的创业青年宋雄;入选团中央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的唐义龙;创办国家高新企业、两项专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一带一路”10余个国家的创业才俊王贤江;成功在湖北“青创板”挂牌的创业先锋夏寅辉、罗朝雄、李贺、李龙岳等;将专业融入创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爱心青年企业家朱会营、王孝镛;投身公益创业,让近3000名大别山区留守儿童受益的“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骆群曙;公司年产值过亿元的青年企业家吴勇超、沈合香、菅保森、马环、王翡翠等近10人;“勇担时代重任,争创世界一流”的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年代表唐长春。
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连续3次被湖北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连续4次被湖北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也多次在全国及全省双创工作会议上作大会经验交流,受到了国家主管部委及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产生了较好的辐射示范效应。
撰文:余仕良 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