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时间的冲刷让这一民族瑰宝熠熠生辉。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在新时代的坐标里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望、闻、问、切,就诊从最初的“四诊合参”,到现代化的超声影像诊断;从一个个“赤脚医生”到如今的大师名师……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在这首穿越世纪的伟大交响乐章中,中医药在保障全民健康需求中演奏出无比华彩的音符。
穿越雨雪风霜,始建于1955年的武汉市中医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设的中医综合性医疗机构,作为市属唯一一家三甲中医医院,紧紧围绕公立医院职责使命,笃行不怠,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昂首奋进。
在传承精华中孕育“汉派”体系
11月24日,《武汉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介绍了武汉市中医医院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这印证着武汉市中医医院的强劲张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秘诀在于坚持中医药特色,秉持中医药传承,始终保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从建院初期以章真如、张介安、张家声、徐升阳为代表的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至今,医院已先后开展七批国家级、三批省市级以及三批院级师承工作,致力于妇科、脾胃肝胆病科、儿科、针灸科等科室传承中医经典,培育出专业技术人才7千多名,护佑百姓健康。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2010年医院妇科创建了徐升阳名医传承工作室,是医院首批创建的国家级工作室,经过五代传承培养出了武汉中医名师王克林,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黄艳辉等一批优秀的妇科专家,她们及其团队在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不孕症、月经病、滑胎、盆腔疼痛、卵巢早衰等疾病的诊疗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制定“不孕症闭环管理诊疗体系”,建设中医特色治疗中心的同时,联合宫腹腔镜微创中心开展多学科诊疗,共同守护女性健康,助力“好孕”。
同一时期创建的章真如名医传承工作室,先后培养出国家级师承导师、武汉中医名师郑翔、刘惠武等,在治疗肝胆脾胃疾病方面尤为擅长,2012年“章真如诊疗技术”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脾胃病科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研发医院制剂消石利胆丸、保肝复功丸、乙肝养阴丸、软肝和脾丸等历经几十年临床应用,已成为医院的“明星产品”。
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这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张介安学术研究室,历经四代传承,培养了湖北中医名师蔡根兴、武汉中医名师胡成群、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蔡建新等。2012年,“张介安中医儿科诊疗技术”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儿科综合运用中药汤剂口服、中药外敷、推拿、针灸、耳穴治疗等多种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小儿咳嗽、易感、积滞、厌食、抽动等方面疗效显著,享誉江城,医院制剂健脾膏、消食合剂、麻甘止咳合剂等是妈妈们追捧的“网红产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誉为“神针”的著名针灸专家张家声创建了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充分发掘针灸特色与优势,形成了深厚的中医针灸文化底蕴。诊治疾病涵盖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预防保健等各科,尤以针灸治疗风湿骨关节病、颈肩腰腿痛、肥胖、失眠、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疗效显著。开展有毫针、浮针、岐黄针等30余种特色疗法。
近年来,医院更是乘势而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名师工作室,确保中医名师在医院起到传帮带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国医大师梅国强、金世元,岐黄学者刘清泉、王平等均在医院设立名医传承工作室;另有徐宜厚、叶世登等1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还有董晓俊、刘惠武等8个省、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合力助推专科持续发展,跑出专业学科建设“加速度”。
在守正创新中孵化“汉派”特色
近年来,武汉市中医医院围绕挖掘发挥“汉派”中医药特色优势、擦亮“汉派”中医药文化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出“汉派膏方” “汉派骨伤”“汉派推拿”等品牌,为推动武汉中医药强市建设打造新引擎,“汉派”中医药文化也不断“出圈”。
“汉派膏方”驰名荆楚。针对不同人群的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充分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特色。2021年,膏方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湖北省首家膏方人员培训基地落户该院,是国家授牌的全国十六家基地之一。此外,医院在“汉派”敷贴黑膏药的制作工艺和生产包装上不断改良和创新,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汉派骨伤”独具特色。骨伤科始建于1956年,历经五代传承,目前科室下设脊柱、关节、创伤、运动医学、小儿骨科和中医骨伤组6个亚专科。秉承“无创—微创—开放式手术”三阶梯治疗理念,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骨伤诊治技能,在沿用传统中医药特色诊疗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类手术,对各类骨与关节疾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2012年,“汉派骨伤”诊疗技术获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骨伤科首次获批湖北省西医类重点专科。
现代中医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中医药的传承,深挖特色优势,又要利用好西医现代诊疗技术,争取用数据、用科研让中医、中药和中医技术可复制、可推广、更好传承。
把“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作为重中之重,武汉市中医医院着力研究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系统地对一批重点病种开展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医院着力提高中医药在防治心绞痛、急慢性心梗、脑梗等重大疾病的能力和特色,加强疑难疾病中西医诊疗联合攻关。如在原有胸痛中心基础上,将中医元素融入胸痛病人的院前、院中及后期康复全流程,创建“中医版胸痛中心”并获2022年度市卫健委中医重大科研专项,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康复作用独特,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不断彰显。
在继古开今中淬炼“汉派”标杆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武汉市中医医院也在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担当作为,发挥好区域中医医院的龙头作用,助力武汉市中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引领武汉市中医药服务的技术水平共同提升。
2023年年底,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住院综合楼项目投入使用后,医院床位总数将达到1850张。这座大楼承载的使命是:强势专科要做大做强,例如妇科将由一个病区增加到三个病区,规模扩张的同时,要增加相应的诊断设备、治疗仪器,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特色专科要突出优势,例如针灸科、推拿科、中医皮肤科等。短板科室要着力填补,如增加普胸、泌尿、神经等外科科室,更好地满足辖区及周边地区百姓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同时,武汉市中医医院正在加快布局149亩谌家矶院区,建设周期三年,届时将新建教学大楼、科研大楼、药学基地、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和互联网中心,进一步完善医院功能,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奠定坚实基础。
顶层设计向纵深推进,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也要落微落实。
当患者病愈走出诊室时,背后是医院拓展门诊资源,对接知名专家一切为了患者的不变初心。武汉市中医医院先后引进湖北中医药大学彭锐、马作峰等团队充实到名医堂坐诊。同时,将传统的“按科就诊”模式逐步向“按病寻医”转变,鼓励专家和专科医师增加门诊时间,在各院区合理增加“一号难求”的名医门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名医看诊需求。
当患者感叹排队时间短,看病更便捷时,背后是医院优化门诊布局,畅通就诊流程的不断尝试。优势科室扩大诊疗范围,增加门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室,患者治疗少跑路。预约分时段诊疗实现以后,分时段检查治疗、诊间支付、床旁结算等信息化流程正在加紧推进。
当病人惊诧于家门口就能感受中医适宜技术时,是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重点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的孜孜而为。武汉市中医医院定期派专家下沉到社区去坐诊、带教,社区选派出至少一医一护到医院来学习3个月的中医诊疗,实现双向交流和提升。医院明星自制剂也会流通到医联体单位,确保群众在医联体单位内能得到同质化的中医药服务。
“1—2家中医医院的强大不能代表中医振兴,只有通过‘大手牵小手’的行动,带动基层规范服务,让更多老百姓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才是真正中医振兴的时候。”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张瑶说。这是武汉市中医医院笃定的信念,也是无日或忘的执着,武汉市中医医院正聚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