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丁捷
树林里养蜜蜂,橘林里种中药材。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宜昌多地发现,林下经济正成为大山深处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好路子。
林下经济就是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
宜昌地处长江中下游起点,是鄂西秦巴山脉、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七山两水一分田”,赋予宜昌丰富的林业资源。
宜昌市现有林地面积141.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49%,森林覆盖率达59.39%。在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推出的2022年度“湖北省森林城镇”和“湖北省森林乡村”中,宜昌6个乡镇和27个乡村上榜。
这些森林资源禀赋,催生出宜昌内容丰富的林下经济形式,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林产品生产等。
其中,秭归县、五峰县被确定为“两山”转化示范县,长阳资丘飞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林下产业、夷陵众赢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林药种植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宜都林下养殖、远安林下松菌、点军橘林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均蓬勃发展。
据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宜昌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超过30万亩,去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8亿元,已经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林下种药材 林中养蜜蜂
五峰“中蜂减贫”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王登府 胡鹏
11月15日,立冬过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薄雾缭绕。百年关村52岁的向兆兵正忙着招呼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妻子热情地为来客泡上自家酿制的蜂蜜。
短短三四年,向兆兵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30多亩山地上,山林种五倍子树、林中养中华小蜜蜂、林下种中药材,每亩林地收益从2000元提升至近万元。
五峰全境皆山,森林覆盖率82%,平均海拔1100米。中药材是五峰的品牌产业,有武陵山区“天然药库”的美誉,五峰天麻曾获评“十大楚药”。
291万亩森林资源,如何兼顾保护和增收?五峰探索出“林药蜂”立体种养模式,引导农户种植五倍子、红花玉兰等经济林木,林下种植天麻、黄精等中药材,周边配套养殖中华小蜜蜂,农户短期得药、得蜜,长期得林。
目前,五峰“林药蜂”基地规模已达2万亩,中蜂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110个最佳案例和国务院《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从“黑色财富”到“绿色致富”
俗话说“靠山吃山”,在“林药蜂”模式推广前,长乐坪镇“吃”的是丰富的矿产资源。
长乐坪镇桥坪村,最多时有大小煤矿20余家。家家户户都在矿上工作,也因此富甲一方。
“虽是富有,但山是光的,地是黑的。”村党支部书记邓峰回忆,煤矿曾给村里带来“黑色财富”,对生态破坏也很严重。
遭遇产能落后、环境污染等多重问题,2014年桥坪村矿洞全部关闭。失去收入来源的村民,只能外出务工。
桥坪村海拔最高1200米,面积达26平方公里,有大量黄柏、天麻、七叶一枝花等野生药材,村干部决定探索另一条“靠山吃山”的新路:在林间种植药材。
但昔日开矿对山林造成的破坏,令野生中药材面积锐减。想致富,先植树——2016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五峰高山林业合作社”和“五峰祥泰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成规模地种植林木和中药材。
“一边种林子,一边种药材,环境好了,收入也多了。”桥坪村7组村民李维,在林下种植了独活、云木香等中药材20多亩,还套养了中蜂。今年,李维通过“五倍子+林下中药材+中蜂”模式,收入12万元。
停伐后,政府给每亩生态公益林或天然林发放补助12.75元。全县开展天然林抚育工作,引导林农把林下“收干净”,清除杂草和矮小灌木,腾出中药材种植空间。“树种结构和密度调整优化后,光照更好,养分更足,中药长得也好。”眼下,李维正打算进一步扩大药材种植面积。
龙头企业包销,农户订单不愁
“林药蜂”模式短期能得草药、得蜂蜜,长期木本药材林也能有所收益。这一模式提高了林地单位面积利用率,在五峰迅速发展。
2019年,五峰部分乡镇兴起林下种植白芨的热潮。白芨是草本中药材,喜阴湿,适合林下种植。“那时候白芨价格高,一斤市场价60多元,很受热捧。”五峰倍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严高红说。
白芨生长周期较长,一般3年才有收益。其间,无论是前期种植、中期管理,还是后期采收,都需要大量人工,且每亩种子近3000元,成本高昂。
正当村民对挣钱满心期待时,2021年,白芨市场价格猛跌至6元一斤。严高红在百年关村种植的十几亩白芨血本无归。“没有市场的中药材,种得再好也白搭。”惨痛经历,在许多农户心里留下阴影,让“林药蜂”的推广也多了不少困难。
为引导刚刚萌芽的新产业和农户度过困难期,五峰县为黄精、天麻等中药材种植户,每亩给予2000元的种子补贴,鼓励农户继续种植中药材。以赤诚生物、倍都农业、五峰博翎等企业为龙头,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在农户中间推广订单种植:中药材种植实行保护价收购措施,市场价高按照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按保护价收,就高不就低。
依托这些市场经营主体,傅家堰乡火山村,五峰镇黄粮坪村、茅坪村等地建起8个“林药蜂”产业融合示范基地。筛选品种、保护价收购等保底措施成效立现。不愁技术、不愁市场、不愁价格,“三不愁”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截至目前,五峰中药材种植达35万亩,综合产值达10亿元。中蜂养殖11万群,综合产值1.5亿元以上。
卖药材同时卖种苗
“林药蜂”模式的成功,引来陕西、湖南、重庆等外省市的取经者。他们看上的不仅是这个模式,还有种苗。
“今年,已经卖出总计20万株五倍子新苗。”严高红说,现在优质种苗供不应求,主要保障公司自用,下一步将发动周边农户一起培育优质种苗。
严高红算了笔账:一棵五倍子树到盛产期要5年时间,种植黄精等中药材丰收周期要3年时间,而卖种苗不用等成熟,春天种下,秋天就有收益。“普通种苗1元一株,优质种苗2.5元一株,今年公司种苗收入约有40万元。”
百年关村科普推广应用示范园里,五倍子、红花玉兰、淫羊藿等中药材,正在进行标准化种植及新技术应用试验。为充分发挥林地效益,五峰县林业局在所有造林项目上,均以五倍子、厚朴、黄柏、杜仲、辛夷等木本中药材和红花玉兰等珍稀乡土树种为主。林下则发展白芨、七叶一枝花、贝母、天麻、独活等中药材。
“这些中药材发挥最大效益,需要种植技术和品种的持续改进。”在五峰林业科学研究所,以所长桑子阳为代表的技术团队,经过10多年的研究,选育出五倍子、天麻、淫羊藿、红花玉兰等药材的优良品种,实现道地中药材优质种子规模化繁育。
其中,红花玉兰已突破人工繁育难题,建立两个大规模红花玉兰种植基地,带动5000余农户建立大苗培育基地1.5万亩,培育红花玉兰绿化苗160万株,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天麻突破代料种植,提升产量20%,减少林木消耗70%,并销往云南、贵州等地。淫羊藿根据本地优势改进后,产量也大大增加,推广种植技术、优质种苗,已成为“林药蜂”又一个增收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