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一纸检察建议

助40多尾中华鲟住“新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通讯员 谭晓禹 邓正蛟

大型亚克力展示池里,一尾尾中华鲟欢快地游弋。参观者纷纷拿起手机对着中华鲟拍照,或请人帮忙拍下自己与中华鲟的合影。

11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宜昌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张晓华一行,到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办案现场开展“回头看”。

进入该中心修葺一新的场馆,望着先进的养殖设施和大大小小的中华鲟,检察官们欣喜不已。

该中心是从事中华鲟救治救护、养殖繁育等工作的重要场所。2022年1月,宜昌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在履职中发现,该中心存在中华鲟养殖繁育场所设施老化、养殖密度过大等影响中华鲟生息繁育的情形。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救治救护和人工繁育中华鲟对保护中华鲟繁衍生息、推进长江大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规定,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应当根据野生动物的习性确保其必要的活动空间和生息繁衍、卫生健康条件,具备与其繁育目的、种类、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技术,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防疫要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该中心的中华鲟养殖繁育活动依法负有监督管理职责。”承办检察干警蔺海说。

当年6月,在情况依旧未发生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宜昌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开展监督,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该中心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对影响中华鲟救治救护和繁育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排查、全面整改,为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中华鲟的救治救护和养殖繁育提供良好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健康发展。

检察建议引起了重视。行政部门迅速组织开展整改工作,第一时间将该中心在养中华鲟全部转运至安全外池进行暂养,及时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车间,投入专项资金对救治监测中心进行升级改造。

“今年10月,救治监测中心提档升级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在建设完善中华鲟救治池、展示池、畜养池等配套设施基础上,新增了科普展示功能,基本满足中华鲟救治救护、养殖繁育及科研科普需求。目前中心40多尾中华鲟已全部搬进新的养殖池,中华鲟养殖繁育条件得到极大提升。”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林枫说。

像保护中华鲟这样,为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守好三峡物种“基因库”,宜昌检察一直在行动。

秭归县一村民为砍柴烧火,在山中采伐了6株林木,经鉴定,其中3株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果安息香(又名长果秤锤树)。今年初,该案被移送至秭归县检察院审查起诉。

检察院在审查中发现,相关行政部门存在监管漏洞。检察院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依法开展监督。

相关行政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当即组建专班开展工作,对县域内长果安息香分布情况全面普查,确定3处12株长果安息香的分布位置,并采取挂牌保护、修缮设施、专人看护、完善监控系统、广泛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对全县476株古树名木强化监管和救护,落实一揽子管护措施,取得实效。

“近年来,宜昌市检察机关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办理案件259件,促推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加强对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守好三峡物种基因库,持续筑牢三峡生态安全屏障。”宜昌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许一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 2023-11-23 一纸检察建议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2914.html 1 助40多尾中华鲟住“新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