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王云 杜少华 郝帅
城市因人才而出彩。
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小龙虾、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正加快转型,光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产业兴起,对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然而,“引才难、留才难”却是三、四线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
针对这一痛点,近年来,潜江聚焦主导产业,用广阔的舞台吸引人才,用良好的机制培养人才,用暖心的服务留住人才。
高素质人才回流潜江
周五下午6点,刘芳完成手头的工作后,赶往潜江火车站,回武汉的家。
家在武汉,工作在潜江,两地跑的生活,刘芳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
武汉姑娘刘芳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液化空气(武汉)有限公司工作,2020年9月,因工作需要,她调任液化空气(潜江)有限公司工厂经理。
“机遇在哪里,我们就愿意去哪里。”刘芳说的“机遇”,是企业发展的机遇。
潜江有“江汉油城”的美誉,丰富的盐卤资源,引来长飞光纤落户,带动菲利华、日本信越、晶瑞、鼎龙等上下游企业入驻,潜江已成为全省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液化空气(潜江)有限公司生产的氢气、氮气、氦气,正是光电子产业所必需的关键原料。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液化空气(潜江)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也是水涨船高。刘芳正是看到了未来的前景,毅然选择了潜江。
选择一座城市,考量的是发展机会。
早年,潜江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刚刚起步时,市领导在调研走访中,企业反映最强烈的就是人才问题。
“人才不愿来,一是城市吸引力不够,二是企业发展空间有限。”早期落户的企业招引人才时,常常吃“闭门羹”。
近年来,潜江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企业也随之成长。潜江市经信局党组成员罗进介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2012年的185家发展到目前的327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50亿元企业6家。2023年1—10月石油化工、光电子信息实现工业总产值374.6亿元,占全市比重近68.6%。
“还有三个全国第一。”罗进说,长飞光纤是全球最大的预制棒和光纤制造基地,永安药业是全球最大牛磺酸生产企业,江汉盐化工是全球最大的含氯消毒剂生产基地。
传统产业体量也在不断扩大。小龙虾综合产值超过700亿元,潜江裁缝劳务品牌价值达234.25亿元。
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让各方人才看到了事业发展的舞台。潜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智晶介绍,来自武汉、杭州、广州等城市的一些高素质人才正在回流潜江。
精心“订制”人才
人才,需要引进,更需要培育。
小龙虾产业是潜江的优势产业,在常住人口不过百万人的潜江,近20万人从事着与小龙虾产业链相关的工作。
“这方面的人才很难依靠‘输入’,必须本土培养。”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飞说。
在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的潜江龙虾学院,大二年级的学生们正在学习理论课,《小龙虾烹饪师操作手册》是必修课程,学习如何养殖、清洗、烧制、销售小龙虾和一些酒店管理实例。等到小龙虾销售旺季,他们将被分配在中国龙虾城的各大知名餐饮店,跟随“烹饪大师”现场学艺。
潜江龙虾学院于2017年成立,开设有餐饮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市场营销三个普通大专学历专业。
每年毕业前夕,龙虾学院的学生被抢订一空。不仅为潜江培养和储备人才,潜江龙虾学院还为全国虾-稻产业输送高端人才、熟练龙虾技工和基层技术员。
除了小龙虾,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还围绕潜江特色产业,开办了石油工程、精细化工、服装设计等专业。
为了更好地留住本土人才,学校与人社部门一起,对金澳科技、长飞光纤、孚诺林科技、莱克食品、柳伍水产、安井食品、利维高服饰等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订制服务”。
重庆小伙冯帅就读于江汉职业学院,上大一起,他就到潜江东颢制衣实习。
在企业,冯帅先后被安排进入服装设计与生产工艺、电商直播等岗位,师傅手把手地教。经过3年多的接触,冯帅对“潜江裁缝”有了深入了解,也适应了企业的工作节奏。毕业后,冯帅毅然决定留企。
“企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学校就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李飞介绍,“订单式”培养企业人才,保证所教内容与潜江重点企业需求同步,学生入校便可成为“准员工”。
幸福感不输大城市
把人才留下来,还要留得住,打造良好的生态圈才是长久之计。
“人才看重内心的归属感。”杨智晶说。
安居才能乐业。潜江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阳光西苑、东荆花园300余套人才公寓已分配入住。潜江还明确,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人才,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每年发放安家费或生活补贴2.4万元至3.6万元不等,补贴期为3年。对于企业引进的产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租房100%补贴。
为人才成长解除后顾之忧。潜江评选企事业单位的英才、俊才、专才、匠才,为他们发放“四才”卡,持卡人可以享受医疗、小孩上学、配偶调动等13项精细服务和优惠政策。王大江是潜江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一名养护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练就了一套公路补坑槽技术绝活,累计为单位节约养护资金超10万元。今年8月,他领到“匠才卡”,他说:“以后就医方便了,孩子上学也有了着落。”
除了在日常生活上给予便利,潜江还为人才发展提供支持。肖雄、姜乐乐夫妻俩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两人放弃武汉工作,回到潜江创办小肥螺水产品有限公司。潜江团市委联合相关部门,给予20万元青创贷,帮助他们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回到家乡4年,肖雄十分庆幸当初的选择。她说,家乡提供了创业的热土,更给予创业者家一般的温暖。
许多年轻人不愿到中小城市,还有一个很大的顾虑,是除了工作,休闲娱乐太单调。在潜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高星星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潜江本身是一座文化之城、美食之城,闲暇时可以去曹禺大剧院、曹禺戏楼看戏,还能品尝到128种味道的小龙虾菜品,周末到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曹禺公园、拖船埠红色旅游景区“放空”。
“简单、自然、宁静,生活品质不输大城市。”高星星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