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医保谈判攸关民生福祉、备受社会关切,能否真正把药价打下来、把群众获得感提上去,是医保谈判的灵魂所在、价值所在。
11月20日,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收官。经申报、评审、测算等环节后,今年共有168个药品进入谈判竞价环节,为历年来品种最多的一次,涉及肿瘤、罕见病、慢性病等多个疾病领域。
医保谈判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议题。自2018年开始,国家医保局已经连续六年进行医保谈判。“降价别跟挤牙膏似的”“这报价数字不吉利”“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目标是一致的,我们都不希望被套路……”过去几年,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表现出高超的谈判技巧,砍出了一个个“灵魂瞬间”——一厘一厘地砍、一角一角地抠,为患者用药争取最大利益,那种专业精神和为民情怀,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医保“国谈”显得相对平静。这并不是说,谈判现场就没有分毫必争的“名场面”或“砍价金句”,而是今年谈判的诸多细节尚未对外披露,谈判氛围相较以往趋于温和理性。一位行业人士评价:“以谈判、集采为标志的药品价格及支付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不再是一个吸引眼球的现象,而是成为整个行业默认的习惯。”这份温和,源于流程的透明化和规则的完善化,源于医保谈判代表更加专业的理性认知,源于药企对患者迫切需求的深刻体认。在今年的谈判中,各个治疗领域新上市的药品几乎都能在医保目录中明确找到对标药品,药企对于产品的价格区间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流程更清晰,结果可预期”,这是不少企业对今年谈判机制作出的评价。
在谈判现场,面红耳赤也好,平和理性也好,都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的展现。医保谈判攸关民生福祉、备受社会关切,能否真正把药价打下来、把群众获得感提上去,才是医保谈判的灵魂所在、价值所在。目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已实现“一年一调”,名单调整也进入了“深水区”,每一步都要踩稳走实。患者对哪些药品有热切期待,如何最大限度减轻用药负担,怎样调动药企生产罕见病药的积极性,都需要在谈判之前做足准备工作。谈判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医保方和企业方的底线是否存在交集。谈判价格是综合考虑患者的负担、保基本的定位、药品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创新的支持等因素,科学测算得出的一个合理“底价”,而不是为了单纯降价而制定的一个“低价”。从这个角度看,“火药味”淡了,“温和味”浓了,这样的理性场面,让人心里更有底、更安心。
会场内谈判的“含金量”,最终都会传导至群众那里。直击灵魂的,从来不是热热闹闹的谈判场景,而是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忧的为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