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敏 通讯员 吴述明
草帽、橡胶手套、长筒雨靴……11月14日,天门市九真镇龙背村,8组村民尹小平全副武装,埋头在慈姑田里忙碌。
寒意袭人,尹小平站在淤泥中,先拔掉地上的茎叶,然后将手插进泥地里,用力掀开一块,椭圆形的慈姑果实冒出头来。
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慈姑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九真镇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素有种植慈姑、荸荠、莲藕、水芋等“水八仙”的传统。
龙背村党支部书记尹炳发介绍,龙背紧邻张家大湖,种出来的慈姑个头饱满、色泽白嫩、口感松粉,很受市场欢迎。
“慈姑亩产3000到4000斤,按目前每斤2.5元左右计算,一亩田毛收入差不多8000元。”尹小平说。
近年来,九真镇着力推进“水八仙”产业示范带建设,带动种植2万亩以上,并成立“水八仙”电商产业园,打通线上销售渠道。
不过,慈姑、荸荠等人工采挖劳动强度大、成本高,零散种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挖慈姑太费劲了!”尹小平感慨,“一人在地里忙活七八个小时,只能挖150多斤,一户种四五亩都到极限了。”
产业要壮大,必须寻找规模化种植路径,惠丰水稻合作社负责人游卫平第一个“吃螃蟹”。
张家大湖沿岸,合作社集中连片的慈姑种植基地颇为惹眼。其他农户种的慈姑早已开挖,游卫平却“按兵不动”。“要把田晒干,然后用机器采收。”
“今年第一年,试种了55亩,要是用传统人工采收方式,一亩田所需不低于30个工,请不到工人不说,成本也承受不起。”游卫平说。
一定要让慈姑种起来轻松、收起来省力。去年来,游卫平多方学习考察,并与华中农业大学联系,寻求慈姑机械收获解决方案。“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慈姑采收机,我们采购了一台特种作物收获机,先进行试验。”
除了机械采收,合作社还从江苏引进慈姑新品种,并制定标准化绿色生产规程。游卫平说,今年试种成功后,会逐步扩大规模,并丰富种植品种,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