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宋建春 赵欣 夏红胜
“中国大妈不只有广场舞!”“如今口袋有钱了,脑袋也要富裕起来!”“我们农村老人也很想上老年大学!”
这些,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
新时代老年人生活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仅注重穿衣吃饭的物质需求”向“既追求物质需求的满足,也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转变,从“个体封闭”向“社会参与”转变,从“关注自我”向“既关注自我,也关注社会”转变。在这个重大变化过程中,老年大学(学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所学校100多对“夫妻学员”
“快点,再晚就该堵车了!”
9月20日一大早,家住宜昌市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东里社区的王卫星收拾好学习用品,催促着妻子王瑞芳。
路上车辆逐渐变多,从社区到宜昌市老年大学的10余公里,王卫星开了40多分钟。
到达老年大学后,夫妻二人分别走进摄影班、舞蹈表演班的教室。
王卫星和王瑞芳从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退休后,来宜昌跟随女儿生活。2018年,王瑞芳通过网上报名进入宜昌市老年大学舞蹈班学习。在她的影响下,丈夫王卫星进入老年大学学习摄影。
通过5年的学习,王卫星的摄影技术迅速提高,成为摄影班的骨干,还参与学校摄影系的日常管理,义务承担学校活动全部摄影工作。王瑞芳则成为学校文艺骨干,经常代表学校外出参与演出。王卫星说:“进老年大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找到了退休生活新的追求目标,学习了新知识,跟上了新时代步伐,还能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宜昌市老年大学,像他们这样的“夫妻学员”有100多对。
60岁的杨玉珍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退休职工,2019年进入宜昌市老年大学学习面点、烹饪。2022年,她带动丈夫李进新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书法。“我们这是典型的妻唱夫随。退休前,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工作、生活压力大。现在不同了,老年大学是我们退休生活实现新梦想的地方,有好些东西要学呢!”杨玉珍说。
在湖北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夫妻同上学、父子同上学、兄弟姐妹同上学并不鲜见。他们中的一方上老年大学后,将学习的快乐迅速传递,影响并带动身边老年人纷纷走进老年大学(学校),一起感受学习活动带来的精神愉悦。
开办基层老年学校是时代需求
在这里,许多老同志圆了“大学梦”,67岁的胡兆明就是其中之一。
“幼时家贫,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上大学了,没能上大学一直是我心中最大的遗憾。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可以说是圆了我的大学梦。”胡兆明说,在老年大学,他学习了社交舞、电子琴等专业课,专业水平突飞猛进,成为学委会学习部副部长、电子琴班班长。
胡兆明说:“从前没有条件上大学,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场所、这么多的专业、这么好的老师,我希望能一直在这里学下去。”
宜昌市夷陵区老年大学校长栾桂梅介绍,老同志走进老年大学参加学习活动,既是增长新知识、提高新认知的过程,也是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他们通过在老年大学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成为夷陵区老年人中最具正能量的群体。
“我上了老年学校后,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更愿意让我帮他带孩子了,因为我在老年学校学到了很多知识,可以讲给孩子听。”9月20日,松滋市万家乡老年学校一位学员说。
万家乡地处松滋市与湖南省交界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老年学校是镇上最热闹的地方。平时老年人上上课、唱唱歌,周末成为孩子们的天地,挺好的。”该学员说。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学就要被浪花‘拍’到沙滩上了!”10月20日,在枣阳市兴隆镇老年学校,67岁的女学员杜昌凤说,以前种有30多亩地,土地被流转后农活少了,镇老年学校一开班,她就报了书法、声乐、舞蹈、养生四门课。“想不到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晚年还能坐到教室里上课,有学的、有玩的,挺满足!”杜昌凤说。
“基层开办老年学校,是时代的需要,满足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兴隆镇党委书记张瑞芳介绍,兴隆镇城镇化程度比较高,老年人占比多且居住集中,老年学校特别受欢迎,弥补了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空白。如今在镇上,打麻将的少了,邻里闹矛盾的少了,婆媳关系更加和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