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

质朴无华写本心

——品读丁凤英的《泥土的芬芳》

□ 方政军

近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湖北省委原常委、省纪委书记丁凤英的回忆录《泥土的芬芳》。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表示,作者晚年能把反映那个年代的东西记录下来,让人从中得到自强不息、勤劳奋斗的启示,弥足珍贵。

今年80岁的丁凤英同志在湖北省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8个年头,1964年在共青团九大期间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她从生产大队书记干起,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这本26.5万字的回忆录,共分为“家乡的美”“放牛娃的苦乐”“走出家乡天地宽”“儿童团扛起吃饱肚子的责任”“丫头常委”“发挥余热”六辑,记录了她成长的印记和奋斗的岁月。品读全书,笔者认为,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见证历史,素材厚重。上世纪下叶,著名作家碧野、徐迟、姚雪垠都和丁凤英有交往并鼓励她写书。碧野对她说,你的经历就是一本让人耐读的好书,怎么不写呢?你写我们帮嘛!徐迟也亲切地说,是啊,你写,我们帮。老领导李尔重也对丁凤英说:“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特色,既生动又朴实,一个农村女孩走到省级干部,这段路,对年轻人有影响,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代表。”确实,作者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一个14岁就走进武汉大学讲哲学的“黄毛丫头”,此后在村、县、地区、省各级岗位上历练过,面对过、处理过的方方面面的任务、错综复杂的情况可谓不胜枚举。她丰富厚重的人生经历,书写下来,就是对一段历史的最好见证。阅读此书,我们感受到,无论在哪个领导岗位上,她都能处事公正,坚持原则,秉公执法,遇大事能从容面对,处变不惊。她为官朴实,克勤克俭,吃苦耐劳,一点一滴,令人动情。

二是写满乡愁,感人至深。无论走到哪里,丁凤英都忘不了生她养她的黄土地和父老乡亲。她的家乡在地处大别山的罗田县北丰河畔。书中,作者笔下那家门口的大樟树、丁家垸的平瓦房,夏夜的蛙鸣,袅袅的炊烟、层层的梯田、漫山的杜鹃花、青青的麦苗、丰收的稻田等乡土风情令人如临其境,她年轻时和家乡群众一起劳动的场景也栩栩如生,比如她带着一群姑娘们在紫檀冲修水库,风吹雨打,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读来令人动容。

书中作者怀念父母的章节,尤为感人至深。贤能朴实的父母亲,从小就给女儿留下了艰苦朴素的本质。为了让女儿读书,她母亲拆下装饰帐钩的铜钱,取下围裙上的银链、发髻上的银簪、戴在手上的银镯,老人告诉女儿,我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能卖多少钱,就读多少书……母亲倾其所有,满足了她的心愿。由于工作繁忙,丁凤英一直觉得最亏欠的是父母和孩子,1973年9月初,当她完成任务从北京赶回老家时,母亲已经入土为安,带着千般遗憾离开了。时隔不久,父亲在茶场摔倒昏迷不醒,虽然见了最后一面,可他再也不能给女儿交代一句话。丁凤英用缝纫机亲手为父亲缝了一套寿衣,把无尽的哀思缝进一针一线中。而对于孩子,她因为一直工作繁忙不能照顾,心中留下深深的愧疚。

三是质朴无华,本色写作。丁凤英表示:“平时,发表意见或是讲话,我的原则是,不放空炮、不说大话,了解实情,寓情于理,讲真话,讲直话,有针对性,少念稿子,所以大家愿意听。写书,我想也要有原则,那就是:不塑造、不虚构、不包装、不溢美、不遮丑。”诚然,读她的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不添枝加叶、添盐加醋,而是原汤原汁,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她坦诚地说,这本书,还是希望读者喜欢它的质朴,“我的经历或许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变迁,对下一代有所教益,对年轻人有所启迪,我只是想用文字方式,捧出我一颗孩童般的纯真的心。”

据了解,退休以后,丁凤英的手因“特发性震颤”抖得更厉害了,基本丧失了提笔能力,打键盘也只能靠左手。如今读者看到的这本26.5万字的书,是她以顽强的毅力用一只左手慢慢敲出来的。

--> 2023-11-18 ——品读丁凤英的《泥土的芬芳》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2167.html 1 质朴无华写本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