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对全省社科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充分激发广大社科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为建设社科强省,助力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贡献社科力量,湖北省社科联深入开展第三届“最美社科人”推选宣传活动,2023年度再推选一批在立德树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社科工作者典型,着力在全省社科界弘扬正能量,让优秀社科人才成为新时代引领湖北社科高质量发展,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的标杆和榜样。
王雨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他始终坚持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严谨治学,潜心为学。首次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等新领域,扩展了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空间;着力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及当代价值。他注重从“为人”“为学”两方面培养学生,并给予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他带领团队,将理论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大众。担任“生态文明系列”通俗读物主编,组织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为生态文明建设献言献策。2012年他不幸中风,病情十分严重,几有生命危险。当他的身体稍有好转,就重新投入到了他所热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坚持工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著书立说。
田传茂 长江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他深耕讲台数十载,诲人不倦,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牵头建设的线下课程《翻译与文化》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潜心科研半辈子,学问精湛,成果丰硕,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翻译家”、湖北省“优秀社科专家志愿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致力于荆楚文化翻译和国际传播研究,传递湖北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田传茂教授没有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研究要从学习开始,他克服重重困难,徜徉于文献经典的浩瀚之境中,广泛查阅浩如烟海的楚辞注疏和研究文献,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交流中,他了解到国外学者对荆楚文化缺少了解,始终坚持传播正能量,坚定走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之路。
杜时忠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领衔创办的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发展成为两个基地、两个中心、两个专业,是国内集德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德育“重镇”之一。始终秉持“以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人”的教育理念,24年持之以恒地探索制度德育论,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制度何以育德》系列论文,出版专著和丛书。发表学术论文179篇,出版著作17部,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等。领导成立“真教育联盟”,覆盖全国多地,与教育局、中小学形成U-G-S协同工作机制,先后建立四个区域德育整体提升实验区和20所基地学校。
李建中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
他50年如一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强创新,负重前行。李建中教授近十年专攻中国文化及文论关键词研究,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取得“6+8”成果,即主编“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丛书(6种)和“中华字文化大系”丛书(8种),创办海内外首本《关键词》集刊。他主持“武大通识3.0”,创立以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和中国精神导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大班导读+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他首创“师生同创青春版”教学理念,设计“学生自拟考题”新颖试卷,将学术辩论、学术会议引入课堂。他的关键词研究成果蜚声海内外,“武大通识3.0”引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师者仁心为弟子树立人格楷模。
李莉 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她心系社会工作学科发展,以严谨治学、勤勉务实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本。她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湖北基层社会治理稳健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参与多项规划编制,不断赋能学科发展。她甘为人梯,搭建公益育人平台,力行铸魂育人使命,连续十余年带领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从多个维度建立了课堂教学、项目研究、学科竞赛有机融合的“实训+实干+实战”的科研育人模式,成立武汉科技大学教授义工队,获批省级社工服务站,服务对象达2万余人次,被人民网、荆楚网、楚天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她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社会服务之心,用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以奉献诠释责任与担当。
汪习根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他始终坚守三尺讲台,用实际行动诠释育人初心。主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培养硕博研究生200余人。他深耕科学研究,用热忱智慧践行学者使命。主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中央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系列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励20余项。他致力推动人权发展,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权理念。牵头起草3部中国人权白皮书;受邀担任联合国发展权高级咨询专家,参与联合国国际标准、公约和重要文件起草,研究成果被载入联合国官方文件;多次走进联合国,积极发出中国声音。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到享誉世界的人权专家,汪习根以3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书写了一位中国学者的责任担当。
张安录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他从教39年,聚焦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土地保护与发展决策问题,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自然资源部项目50余项,在山区土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农地非市场价值、土地转换决策、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土地非均衡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研究。在国际土地资源管理主流学术期刊、经济学主流学术期刊、国内著名学术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6部。作为党外人士的社科工作者,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先后深入全国多地国家经济改革试验区广泛调研,提交高质量调研报告和政策咨询报告20余份。
孟华平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文化遗产学院常务副院长、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在工作中,他注重求实创新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强调对遗存的整体揭示与宏观把握,关注遗存的历时性变化。主持发掘的重要遗址与墓地的考古工作均有重要收获,2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多次获得国家田野考古奖。重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结构与早期文明进程。他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湖北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奖。2019年,受聘为湖北大学特聘教授,他积极组建考古学一级学科体系。2023年,湖北大学考古学本科专业正式开始招生。同时,他大力构建科研平台,推动湖北大学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文化遗产学院。2023年,湖北大学获批国家考古发掘资质,成为新时代以来湖北省第一家获批国家考古发掘资质的单位。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荣开明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他于1931年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家,成长于战乱频发、灾难深重的环境中。先后任《江汉论坛》哲学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受聘为省社科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期刊编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江汉论坛》工作期间,推动期刊工作改革,完善制度,使该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权威学术期刊、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参与撰写、主持出版《邓小平理论研究丛书》等三套重量级丛书,被尊称为全国116位论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的专家学者之一。年届80岁时患淋巴癌,他积极乐观、勇斗病魔,不仅抗癌成功,还焕发了学术研究新的春天。至今为止,年年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佳作。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和人民服务没有止境,为人民群众做研究、做学问没有止境的坚定信念。
郭国祥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他以坚定青年学子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目标,把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讲深讲透讲活,以真理的力量吸引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深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他强调“师生学术共同体”理念,不断探索以学术沙龙等方式与学生“同研”、以论文鉴赏等方式与学生“同讲”、以实践调研等方式与学生“同行”的“师生三同”育人模式,不断增强学生做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底气。他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和中华典籍的微言大义,不断创作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魂、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术的学术论文。从教30余年,用丹心热血沃新花,展现了一位奋斗在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战线上的优秀教师和模范导师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