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坚 通讯员 周华山
秭归县乐平里是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有屈原庙、屈原故宅、乐平里牌坊等遗址遗迹。
千百年来,乐平里的民众每逢端午,都会聚集到屈原庙,祭拜凭吊屈原,吟诵屈原作品,即兴赋诗填词,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明清时期,这里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诗歌组织之一——“三闾骚坛”诗社,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被称为“泥巴腿子诗社”。
如今,“三闾骚坛”诗社以农民诗人为主的核心成员130余人,下有30多个分社,会员共计2500余人,累计创作诗歌3万多首,出版《吊屈原专集》《屈原颂歌》等诗集10余部。
这里写诗不分年龄
谭家臣今年48岁,自幼耳濡目染,酷爱写诗。他说,在乐平里,写诗、颂诗是自然而然的,“村里人下地干活时,都会吟上几句诗。”
他说,小学时,学校每周都有一节屈原文化课,品读屈原诗词。初中时,镇上的图书室里,有三成书籍与诗歌有关。
十八九岁,谭家臣先后两次带着诗稿前往北京求教,渴望成为专业诗人。因难度太大,为谋生计,他在北京学会了做豆腐,期间坚持创作,被工友们称为“豆腐诗人”。
后来,他回到乐平里,边卖豆腐边种地,无论生活多么艰苦,都没有放下写诗的笔。2011年,谭家臣加入“三闾骚坛”诗社,至今已发表诗歌数百首。
黄家兆今年74岁,在田里劳作了大半辈子,是屈原庙第三代义务守庙人。
2006年,经上一代守庙人徐正端引导,年近花甲的黄家兆开始接触诗歌,研习韵律。白天,他边劳作边酝酿,晚上,他借来书籍,抄写诵读。田间的脐橙、花生,农事、时令,都成了他诗歌的来源。
“又是端阳花艳红,龙舟竞渡楚天中。艄公搏桨掀浪水,号子昂扬荡九重。”端午诗会上,这位七旬老农与诗友赛诗,好不惬意。加入“三闾骚坛”诗社15年,他写下诗歌100余首。
创业青年的《新橘颂》
2017年,在外创业的“80后”新农人黄海军回到乐平里,带头成立橘农合作社,成为柑橘技术员。
他对全村4000多亩柑橘进行品种改良,亩产从不到2000公斤提高到2500多公斤。他创作了一首《新橘颂》发在朋友圈,引来大批游客到橘园采摘。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黄海军的诗句了解到乐平里的柑橘。“我在电商平台上的客户,至少有一半是因诗歌结缘。”黄海军说。
目前,乐平里正依托屈原文化和诗歌之乡,打造研学基地。中小学生来到乐平里,在采摘游玩的同时,还可与这里的农民诗人一起品诗、诵诗、作诗。
“三闾骚坛”诗社常务副社长谭国锋介绍,乐平里每年都会举行端午诗会、中秋诗会、新春诗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茶园诗会、橙园诗会等,许多常年在外务工的社员,不远千里也要回来以诗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