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被子未叠放罚款10元、碗筷不洗罚款10元、蹲地用餐罚款20元” 。近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一份《新农村美丽乡村行动人居环境罚款标准》在网上流传,引发质疑。当地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该通知确实存在,系乡镇下发。
培塑良好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平心而论,当地出台这份罚款文件的初衷不难理解,深化移风易俗的决心和力度也可窥一斑。但这份事无巨细的罚款清单,依然显得简单粗暴。
近年来,国家层面在持续解决“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等问题,鼓励采取柔性执法、以理促改的做法。如今,基层治理中“以罚代管”等现象冒头,是值得警惕的。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有适度的激励或惩戒措施,但若是诸如扫地、洗碗、叠被子等纯属私人生活习惯的事,也动用罚款手段深度介入,显然不合适。
村规民约不能与法治精神相悖,这是基本的底线问题。陈规该清理,陋习当消除,但在“移”“易”过程中,在培塑文明新风过程中,治理和引导的方式方法本身也要合法理、讲文明。动辄“来硬的”“动粗的”,看似力度大、震慑力强,但忽视了基层具体实际,无疑治标不治本。
移风易俗表面上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则关乎价值观念的更新。说到底,移风易俗还是一个基层治理问题。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不仅要考虑其参与意愿、治理成效,还要关注其社会影响、价值导向。疾风骤雨式的罚款运动,生硬粗暴的治理方式,大多是经不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乡村治理的过程也是塑造乡风文明的过程,少念“罚”字诀,多算民心账,让基层治理与文化惠民相结合,选准撬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才能真正办成好事、落实好意。
有句老话说:“让人脱下外套的,不是狂风,而是暖阳。”保持室内室外清爽整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最受益的是村民,最需要依靠的也是村民。面对这一人心所向的系统工程,要有足够的恒心与耐心,多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手段,引导村民改变旧习俗,将新风尚春风化雨地渗透到生产生活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