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耿文辉 郭峰
楷模名片
杨愉锐,武穴市大金镇周梓村党支部书记。他2009年入伍,在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担任护旗手。2011年,他退役回乡创业,流转土地2000多亩创建锐兴家庭农场,成为全省标杆家庭农场。2016年成立武穴市锐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引进全新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以及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年产值1300多万元。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他带动3个村45名脱贫户增收。近日,杨愉锐上榜“荆楚楷模”季度人物。
轰隆隆、轰隆隆……
11月14日16时,在武穴市梅川镇包法村,稻田里一片金黄,杨愉锐正驾驶收割机,收割中稻。
“收成不错,今年是个丰收年。今天已经收了150多亩,收完之后准备再种些油菜、小麦。”他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护旗手,到田间地头的“农机手”;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到村党支部书记,这个90后小伙已扎根乡村12年。
12年里,凭借部队里锤炼出来的拼劲、闯劲,他带领社员增收致富、带领村民共同缔造美好生活。
难忘护卫国旗的日日夜夜
首都北京,从金水桥到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距离100多米;
138步,每步75厘米,误差不超过2厘米……
这,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对每名护旗手的要求。这神圣的护卫任务,杨愉锐执行了326次。
他说:“在国旗护卫队,每天跟着太阳一起走,这是毕生难忘的瞬间。”
杨愉锐1991年出生于武穴市大金镇周梓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做种子生意到流转土地种棉花,杨愉锐的父亲杨云广是村里出了名的老把式。
2009年,中专毕业的杨愉锐报名参军,进入武警北京总队。经过3个月的新兵连锤炼,他被选拔进入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预选班集训。
思想、动作、身体协调性……经过严格的训练考核,杨愉锐成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一员。
“4列9排,我在第一排,旗手的身旁。”杨愉锐回忆,每天太阳升起前,他和战友都会昂首挺胸,穿过长安街,来到国旗杆下,将国旗同太阳一起升起。每次完成任务,他和战友会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准备第二天的出发。
他还记得,第一次出任务时,因为出现小失误,被班长批评的情景。326天,杨愉锐没有请过一天假,即使出现小病小痛,也是咬牙坚持。
2011年,杨愉锐面临退役,护旗手的身份让他成为许多国企招募的对象。那时,父亲希望他返乡干农业。
“从小耳濡目染,我从心底喜欢干农业,中专学的就是现代农业技术。”杨愉锐说,面对父亲的召唤,他选择回到家乡,帮父亲在田间地头打理。
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杨愉锐萌生了“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念头。
杨愉锐的想法得到父亲的支持。2012年,他花6万多元,买了一台旋耕机,用于自家家庭农场的作业。
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
一台机械作业,效率不高。
2016年,杨愉锐和几名好友一起出资300多万元,注册成立武穴市锐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陆续购买了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100多台农机。服务范围从家庭农场,扩大到武穴市全境。
看到几个年轻人整天“倒腾”农机,一些农户觉得杨愉锐是在“瞎整”。
没人看好,就干出点成绩。
插秧时,100亩地需要请100多名工人,干一天光劳务费就达2万多元。改用机械,100亩地只需要请10个人,干一天劳务费和机械使用费仅需要几千元。而且,土地面积越大,使用机械作业越划算。
几笔账算下来,农户们渐渐开始接受杨愉锐的想法。合作社从开始的5个人,发展到150多名社员。
如今,在武穴锐彦农机合作社,办公楼、机棚机库、粮食仓库、秸秆收储中心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拥有各类先进农机具200多套,流转土地2700亩,作业面积达15万亩,农机作业纯收入1000多万元,农机手年均收入达4万多元。
事业越做越大,杨愉锐没有忘记乡亲。
几年来,杨愉锐通过作业帮扶,为脱贫户提供免费作业、免费技术指导,为他们减免作业费用50%;他还通过就业帮扶,优先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免费提供岗前培训指导;每逢丰收年或重大节日,合作社都会出资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瓜果蔬菜,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2019年,杨愉锐通过建立联结机制,采取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创新模式,让脱贫户获得“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打工收入”的叠加收益,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为脱贫户提供帮助的同时,合作社还成立培训中心,为农机手提供操作技术以及日常维修保养技术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及时排除机器故障,保障农忙季节不误工不误时,大大提高作业效率、作业收入。
用实干感动父老乡亲
2021年,周梓村“两委”换届,杨愉锐成为“热门人选”。
杨愉锐说,当时组织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承担起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重任,他起初还有些犹豫。
“我怕耽误合作社的事情,更怕自己干不好,让乡亲们不满意。”杨愉锐说,最后经过镇里领导和村里老党员做工作,他最终同意参加换届选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之初,准备大干一场的杨愉锐遇到了难事。
村里修路,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当时几户村民不接受村里提出的方案,而且他们看我年轻,对我的能力也持怀疑态度。”杨愉锐说,为了做村民的工作,他没事就到农户家里坐坐,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想法。
“要想让乡亲们信得过我,光靠说不行,得干起来。”
村里有一条断头路,此前几年都因为资金原因没修通。杨愉锐通过申请项目资金,重启施工。资金不够,他拿出4万多元贴进去,确保道路修通。
看到这些,村民知道这个小伙子是个“做事的人”,渐渐接受了他。
自从担任周梓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杨愉锐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对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他了解到村民周旺生的家庭出现变故,劳动力缺失,他及时为周旺生家申报相关补贴;为解决多年以来困扰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他多方努力为通村路硬化建设申请指标;为了改善现有居住环境,他团结党员群众大干快上,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
忙碌之余,杨愉锐不忘学习。他报名参加“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他连续4年参加农机技能竞赛,取得不俗成绩。他说:“能够在家乡做出一点点成绩,和部队的培养、锻炼分不开。我只是农村创业青年的代表,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的新农人在不懈奋斗,我会一直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走下去。”
记者手记
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 王际凯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在采访中,杨愉锐扎根乡村、振兴乡村的决心,深深感动着我。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杨愉锐用挺拔的身姿,擦拭着青春的底色。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青年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更有热情,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杨愉锐这样的青年在不懈奋斗。
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