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莉霖
今年,油脂价格和菜籽价格倒挂,不少企业喊“难”。
11月8日,当阳红缘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爱华穿过浓香飘溢的榨油车间,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即将投产的21亩新厂区和年产量8万吨的新设备时,不见愁容。
公司的“长坂坡”牌菜籽油,是一个拥有近30年历史的行业老品牌,“中国好粮油”“湖北省十大菜籽油”“了不起的国货”……荣誉挂满展厅,然而发展几度遭遇瓶颈。
品牌取意“赵子龙单骑救主,长坂坡七进七出”。徐爱华坦言,从榨油小作坊,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他接力守护“长坂坡”品牌,惊险何止“七进七出”。近年来,油脂价格波动频繁,企业经营风险增大。
“练好内功,无惧风雨。”徐爱华介绍,市场波动没有难住红缘丰,“长坂坡”菜籽油的B端客户(指“企业级客户”,通常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或组织)遍及11个省、2个自治区。
“市场要用脚跑,不能用脑袋想”
一场会展上的一面之缘,给乌鲁木齐的客商邮寄了一份样品,竟然换来了可观订单。徐爱华自嘲道:“跑市场,真不能想当然。”
他曾给公司的销售地图定了一条隐形红线,“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东北三省,不去开发客户,运过去不划算。”可是,看到来自乌鲁木齐的订单量不断上涨,他连呼“意想不到”。
市场往往是“意料之外”的。1988年,红缘丰的原厂是做小磨麻油起家,当时工艺已很讲究,所用石磨都是从安徽定制的红色特殊石材,产品也是商务送礼佳品。2010年徐爱华接手,凭着对品质的自信,把找市场的目光投向了重庆和四川,认为吃火锅的调料碟是“用油大户”,优质小磨香油肯定会受欢迎。他看见当地火锅店提供的调料仍是无品牌的散装油,还特意首创开发了小袋油,引领了当时独立小包装调料油的风潮。
“可是,我们收购1斤芝麻要7元,比他们的油还贵。”高品质难敌低价冲击,最终悻然退出重庆和四川市场。后来,企业转型生产菜籽油,竟在“不对口”的福建等南方地区打开了局面。
这些年的经历,徐爱华不断验证了“市场要用脚跑,不能用脑袋想”。目前,在商超、团购、定制、线上等多渠道开拓,并将餐饮作为主渠道推进,“长坂坡”牌菜籽油已销往武汉、北京、广州、长沙、郑州、合肥、乌鲁木齐等地,销量呈上升趋势。他给公司定了个小目标:成为餐饮业菜籽油的隐形冠军。
“真正做起来,要靠自己肯投入”
在红缘丰厂区采访时,正巧碰到一家银行来做贷前调查。徐爱华介绍,调研市场发现,消费者对菜籽油的色泽和香味特别注重。该厂老设备都是10年前的,工艺落后、产能不济,已影响公司发展。所以,去年新征21亩地,新建冷榨、热榨菜籽油生产线各一条。既要收购菜籽,又要进行设备改造,资金压力非常大。
“企业总想靠补贴,走不远。”徐爱华坦言,长坂坡冷榨菜籽油项目入选省粮食局2022年“揭榜制”项目,可获得政府奖补资金,但是,企业规划不能限于政府补贴,“真正做起来,要靠自己肯投入”。
对于“长坂坡”品牌,徐爱华寄予“高”定位。在“收购、筛选、烘干、储存、投料、炒籽、压榨、炼油、过滤、灌装”10个环节,坚守“十环锁鲜”品控,这些都要花大投入。他带着记者一边看,一边沿路“打算盘”。
“只收净菜籽,每斤多花5分钱。”但是,收购菜籽不再露天扦样,3—4台车入棚,同时卸货。清杂设备即时处理,杂质随原车退回,避免“扣杂率”争议。菜籽品质有保障,才能出好油。
“菜籽含油量40%为基础,多一个点,收购价高5分钱。”据估算,出油量增加1个点,能增收约140元。多花100元收购成本,价格杠杆可激励高含油品种的种植,不仅直接让农民获利,也能提高企业加工效率。
改造“立式仓”,设备通风让菜籽保鲜,存800吨的厂房可存2800吨;炒籽,热风改成直火,天然气能耗节省至少1/3;自建吹瓶生产线,每个油瓶省1元……
对于“低盐低脂”的健康饮食趋势,“长坂坡”正在布局,应对“吃少吃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