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育人才德艺并进 出精品守正创新

——写在武汉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

解放路校区。

“华韵楚风——大型编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上演于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学校大型原创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成功首演琴台音乐厅。

首届“长江之韵”展演季舞蹈系专场演出。

滨江校区。

一声钟鸣,回荡千年雅韵。一片宫商,吟唱古今风华。东临红楼,西濒长江,背倚黄鹤楼,遥望古琴台。70年来,坐落于“两湖书院”旧址的武汉音乐学院,承继着武昌古城独特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长江的壮丽景色交相辉映,与荆楚大地同频共振,与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共生共荣,托举着无数音乐学子的梦想,用音乐艺术的独特力量影响中国、走向世界。

黄钟风雅颂传天下,七秩春秋乐续华章。2023年11月19日,武汉音乐学院将迎来建校70周年。从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之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算起,武汉音乐学院建校迄今七十年整。究其办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设立于1930年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并汇集了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香港中华音乐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等当时我国华中、华南地区高等音乐教育之精华力量,办学传承已近百年。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学校在中国特色、湖北气质的熏陶下,形成了独有的武音品格。

教育救国矢志不渝 文化兴邦责任在肩

20世纪初期,民族救亡图存与中国文化启蒙之际,不论是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校歌中传唱的“愿吾侪努力全修,复兴我伟大民族”,还是抗日歌咏运动“利用音乐唤起民众意识和加强民众爱国心”,“文艺救国”是武汉音乐学院各源流最重要的使命。

1930年创办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为救国之理想,在开天辟地的革命时代留下了动人的故事;1953年成立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投身兴国热潮,在改天换地的建设时代奏响了奋进的号角;1985年正式改建定名的武汉音乐学院,围绕富国大业,在翻天覆地的改革时代唱响了“春天的故事”;新时代以来生机勃发的武汉音乐学院,紧扣强国主题,在经天纬地的时代书写着壮美的华章。

在武汉音乐学院革故鼎新、多源汇流、合合分分的历史变迁中,红色薪火代代相传这一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为国争光、为校争荣的爱国爱校宝贵精神,始终熔铸于武音人的血脉之中。

七秩沧桑志不改,桃李芬芳春满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风云激荡、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武汉音乐学院得以诞生、发展、壮大。她从中国近现代史壮怀激烈的惊涛骇浪、新中国史开天辟地的壮阔波涛中走来,与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发端、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共生共荣。历经风雨兼程、艰苦创业,从建成专业齐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音乐学府,到向着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音乐学院努力奋斗,武汉音乐学院始终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国家战略,为湖北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积极贡献武音力量。

学科建设交叉融合 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学校秉持“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方针,坚持并深化“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四位一体的“大科研”发展路径,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凝练优势特色,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交叉融合,全面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艺术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音乐、舞蹈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湖北省首批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音乐与舞蹈学是湖北省首批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10个本科专业中,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3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5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编导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乐·舞表演与教育”和“音乐舞蹈与思政教育”成功获批“十三五”和“十四五”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艺术与科技”“音乐治疗”入选服务湖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学科专业。

学校积极搭建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拥有全国仅有的两个音乐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音乐表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建有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3个省级创作研究中心,中国音乐考古研究中心、计算机音乐创作研究中心、音乐治疗实验中心、谭鑫培戏曲艺术研究中心等8个校级中心;在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湖北传统乐舞研究、编钟文化研究、道教音乐研究三个优势学科领域,有力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提升科研艺术实践水平。

近年来,结合服务湖北区域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学校积极调整优化本科专业设置,先后新增舞蹈学专业、音乐治疗专业、音乐教育专业、流行音乐专业和音乐学专业、戏曲音乐和音乐治疗方向。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新增了音乐心理与治疗、音乐美学、竖琴、萨克斯管、舞蹈编导、音乐治疗、戏曲音乐、古典吉他、阮、音乐教育史学、中国舞蹈史、音乐评论、艺术与科技等研究方向。

为积极服务湖北文化强省建设,满足社会对高层次艺术学人才的需求,从2012年开始,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攻读艺术学理论(音乐)博士学位研究生。2014年,学校完成“2014年度中央部委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项目·国家级学科建设项目”和“高校研究生联合学位计划·湖北高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学位项目”建设规划。5名教授先后担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生导师,招收培养了10名博士生。

学校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建立重大项目定向组织体系, 实施项目孵化培育机制,积极培育科研项目,促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获批数十项国家级项目,涵盖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等。特别是自2017年以来,学校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屡获佳绩,连续5年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7项。出版的学术著作、专业教材、曲谱集,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学报《黄钟》连续9次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艺术类)。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扩大学术交流、提高师生科研水平,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和高水平专业论坛。1979年,经文化部批准,学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会议回顾总结了建国30年来的和声理论成果,重启了音乐院校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大胆探索。近年来,学校陆续主办“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暨第九届音乐学术期刊研讨会”“中国音乐史学暨乐律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系列学术活动,“新时代中国声乐教学与专业建设论坛”“艺术院校博物馆与‘双一流’建设论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的音乐与健康国际学术论坛”“‘纪念第一届全国高等音乐院校视唱练耳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四十周年’2023全国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研讨会”等多场学术活动,凝聚专家学者共识,共同为音乐艺术学科建设助力。

聚焦教育教学改革 以师为先以生为本

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关怀人才是武汉音乐学院建校以来的优良传统。建校初期,学校就注重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广罗人才,吸纳不同区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人才来校执教,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又红又专”“一专多能”“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等理念与时俱进。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高素质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其中超过半数扎根荆楚、服务湖北。

学校坚持“以师为先”,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一流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业教学、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教师培训,招聘引进世界一流和著名音乐艺术院校博士、博士艺术家文凭获得者、重要国际国内比赛获奖者来校任教。学校教师多次在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全国音乐作品评奖、中国歌剧节、舞蹈荷花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重大专业评奖中获奖。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学校全阶段培养的声乐系青年教师陈泳汐和中国器乐系青年教师汪媛依次获得金钟奖,均是当年湖北省唯一获奖选手。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自2018年起,学校在原尖子生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给予专门培养经费支持,在培养周期里高质量完成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音乐舞蹈人才”,学生先后在中国音乐金钟奖、湖北音乐金编钟奖、“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等专业赛事中获得佳绩。多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等称号。

在长期艺术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学校深入挖掘特色与优势,凝练特色教学成果。在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中,多个项目获奖。其中《以德艺双馨为引领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一等奖,《“贯穿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声乐演唱案例课程“两性一度”建设与改革实践》荣获二等奖,《新时代音乐领域研究生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三等奖。学校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3个,实现了音乐、舞蹈学科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

学校还着力加大对本科一流课程的培育力度,完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土家族民间舞蹈“滚龙连厢”》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声》《编钟古乐演奏》《音乐治疗督导》《爵士乐风格及流派》《视唱练耳》《钢琴合奏》《中国乐器演奏(二胡)》《合唱与指挥》等13门课程先后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扎根荆楚融会贯通 打造音乐艺术精品

学校历史多源汇合而水乳交融,师生五湖四海而天下一家,中外艺术多流交汇而融通砥砺。身在长江之滨的武汉音乐学院海纳百川,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吸收西方音乐艺术文化,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出一个又一个音乐艺术精品。

建校以来,一代代武音人聚焦长江主题,躬耕编钟音乐,围绕湖北本土题材进行音乐创作,把研究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扬荆楚音乐文化精神视为己任。凭着武音人献身艺术的执着精神,交响合唱《长江抒情诗》、二胡协奏曲《三峡叙事》、经典名曲《赛马》《江河水》、管弦乐《貔貅舞曲》、作品《妈妈教我一支歌》等不朽经典广为流传,和声学、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等领域诞生一批批学术力作,《现代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丛书》《新概念共同课和声学教程》等专业经典教材畅销不衰,“传统与当代结合,音乐与科技联姻”影响深远,程云、谢功成、孟文涛、郑小瑛一个个名字闪耀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榜单。

学校主办首届“黄海怀二胡奖”系列活动、“华韵楚风”东方交响乐团2018年交响音乐会巡演。“楚韵华章”大型交响音乐会、“华韵楚风——大型民族管弦乐与编钟音乐会”登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学理论研究专家杨匡民教授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受到文化部嘉奖,成为全国300卷文艺集成志书的首卷本。教师赵曦创作的钢琴与铜管、弦乐队、打击乐队小协奏曲《南国》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钢琴作品金奖,教师龚华华创作的《楚俏》获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独奏、重奏及其他组合作品组”二等奖。

近年来,一批承载中华文化、展现荆风楚韵的音乐舞蹈艺术作品广受关注。在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创作项目组,集结在校师生、学校乐团、知名校友组成“全明星”创作表演团队。历经一年多的酝酿、打磨、编排,2023年,原创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在琴台音乐厅成功首演。室内乐作品《巍巍江汉关》、编钟与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和鸣》“诗词雅韵——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巡演”等多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成功上演并在全国各地巡演。

担当践行社会责任 助推湖北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学校师生积极响应号召、践行社会责任、不负使命担当,助力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国家、省市大型节庆、政府重要活动和重要展演等场合,总是不乏武音人的身影。

学校积极配合湖北省文旅厅,赴京参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20名舞蹈系学生以精彩的艺术表现圆满完成了序《破晓》、第三篇章“激流勇进”中《党旗在我心中》《行进的火炬》及尾声《领航》等节目的演出,受到文旅部通报表扬。2019年,武汉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舞蹈系183名学生历时5个多月的排练,用极富表现力的身体语言圆满完成了开幕式文艺表演任务;中乐系108名师生受邀为闭幕式倾情创编并演奏文艺表演第二篇章“美丽武汉欢迎你”第一个节目《钟鸣九天》,成为全场唯一一个集创、编、演于一体的演出单位团体;我校教师创作、在校生和校友共同演绎的军运会主题原创歌曲《世界爱武汉》更是在主流媒体滚动播出,受到一致好评。

学校还连续参演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琴台音乐节”。承接湖北省政府、武汉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厅、文化厅、外事办公室、外国专家局等主办的“新年音乐会”等重大文艺汇演,承担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开幕式音乐会等,应邀赴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为湖北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武音力量。

学校湖北音乐博物馆坚持面向全社会开放,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公益系列活动及“编钟乐舞”“汉剧”“古琴”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项目巡展,开展“怀古音乐理论与实践探索——宋代音乐工作坊”“纪念‘武汉抗日救亡歌咏运动’80周年特展暨‘抗日救亡歌咏’大合唱”“妙音莫高——敦煌乐舞艺术展”等活动。2017年12月,中乐系谭军教授带领省级精品课程《编钟古乐演奏》团队登上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一同讲述武音人传承研究编钟音乐的感人故事。

2023年10月26日晚,第七届“长江之韵·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交流展演季”在学校编钟音乐厅开幕,继续为展示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表演和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全球音乐教育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平台。为贯彻落实国家高校“双一流”建设精神,实施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联盟”计划,充分发挥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性、辐射性和影响力,2017年,学校创办“长江之韵·专业音乐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季”,2018年更名为“长江之韵·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交流展演季”,至2022年,已成功主办六届,举办了223场高水平音乐会、学术讲座、大师公开课和工作坊,累计邀请世界一流表演艺术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604人来校交流指导,总观摩量已逾1000万人次。

以此为契机,学校坚持以音乐为桥梁,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等25所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围绕联合研究、学生交流、教师互派、学术信息交流共享等领域开展合作项目,搭建国际教育领域优质艺术资源共享平台,让世界了解荆楚音乐文化,让荆楚音乐文化走向世界。

“学校高度重视,领导靠前指挥,精心筹划安排,热情周到服务,为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6月,学校圆满承办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二胡全国选拔赛得到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充分肯定。比赛也进一步推动专业音乐团体及音乐院校交流互鉴,对促进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湖北文化强省建设步伐贡献力量。学校还建有中华编钟乐团、“东方”系列交响乐团、中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学科专业建设和艺术实践平台,长期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进万家”等项目,每年在校内外举办免费开放的音乐、舞蹈演出400多场,学术讲座、公开课100多场。

一代代武音人,七十载克难奋进、团结拼搏、励精图治,方有今日的厚重积淀和崭新起点。新时代、新征程,在建校七十年荣光照耀下,在办学近百年传承激励下,武汉音乐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音乐学院奋斗目标,坚持“突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突出服务国家和湖北战略需求促进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治校水平”的工作方针,坚持“德艺并进、通专融合”人才培养理念,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营造一流办学环境,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更多精品力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撰文: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

--> 2023-11-14 ——写在武汉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1407.html 1 育人才德艺并进 出精品守正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