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通讯员 肖惠林 曲直
70年披荆斩棘,中国有色集团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色大冶”)一路走来,在黄石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见证了新中国铜工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中色大冶从千人千吨的独立矿山,历经创业、配套、攻坚、跨越以及绿色发展,汇聚成七十载岁月波涛激荡,实现了从生产矿山铜、粗铜,再到阴极铜、高纯阴极铜的跨越,浓缩了新中国铜工业的奋斗史。
冶矿并举 建成国内首座大型粗铜冶炼厂
2023年仲夏,黄石市文联组织媒体记者和作家,奔向鄂赣交界的中色大冶丰山铜矿,一探铜都大地的脉动。
青山碧水间,一座智能化绿色矿山拔地而起,在丰山铜矿管控中心,三维模型自动演示矿体结构的曲面大屏,让大家不禁回想起曾经的岁月。
鄂东南,炉冶之光曾在这里闪耀。春秋至唐宋明清时期,都曾在此开采过铜矿。新中国成立后,铜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十分匮乏,党和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新建一批骨干铜矿。
1953年春节,大冶龙角山,天寒地冻。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地质局414地质队,在这里探矿找铜……龙角山成为中色大冶的“产床”。1953年3月18日,新冶铜矿(龙角山铜矿)筹备处成立。由此,中色大冶人掀开70年建设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无数胸怀铜业报国初心的建设者,响应祖国号召扎根于此。
陈余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原副经理。1953年,年仅18岁的他招工来到新冶铜矿,成为一名风钻工。陈余顺回忆,“头上裹条毛巾当作安全帽,提着煤油灯就进矿洞……工友们吃住全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
这样的环境下也无人退缩,他们用辛勤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
1955年5月,新冶铜矿试投产。1957年4月1日,新冶铜矿正式生产,日出矿石量达600余吨。
1960年1月,赤马山铜矿正式投产;1965年5月10日,成立丰山铜矿,同年重建铜绿山矿;1966年2月12日,成立叶花香铜矿……
“冶”与“矿”,犹如一母同胞。就在新冶铜矿试生产期间,同属“一五”时期156个国家重点项目,由国内设计、采用国产设备、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粗铜冶炼厂提上建设日程。
1957年,黄石下陆,职工吃在芦席搭建的食堂,5吨多重的主厂房屋架肩挑背扛树起来……短短两年,建成大冶冶炼厂。1960年4月23日,冶炼厂反射炉顺利放出第一炉冰铜,品位达99.72%,全部符合设计要求。这一好消息传遍十里铜都、百里矿山,传到北京中南海。
投产铜电解项目 结束仅生产粗铜历史
狗牙草生机勃勃、夹竹桃林枝繁叶茂,汇成一片葱茏的绿海。今天,站在铜绿山矿露天采场瞭望平台,这曾经的矿山主战场,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眼前孤独而又巨大的深坑,让现实又一次转向那段艰难的历史——
1991年,金秋十月,北京。一份关于“国家一级企业”授予名单的文件,“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赫然其列。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这,只有饱受风雨洗礼,才能读懂其中深意。
1973年,中色大冶坚持边生产边调整,积极落实建矿兴厂的后续“填平补齐”措施——更新新冶铜矿采矿方法、实施丰山铜矿收尾配套工程、改造赤马山矿浮选技术,完成铜绿山矿露采百万方剥离……1984年,冶炼粗铜产量突破5万吨,矿山铜产量突破2万吨。1986年,矿山铜产量又突破2.5万吨。
迈入“七五”时期,中色大冶的生产建设“爬坡”中艰难前行,这一时期,中色大冶人于1987年9月建成投产铜电解一期工程,结束了长达27年冶炼系统仅生产粗铜的历史。
引进诺兰达炉 冶炼工艺与国际缩短15年
2021年12月,冶炼厂熔炼车间主厂房内,饱经24载风雨的诺兰达炉,完成了历史使命,完美谢幕……
这座高炉,促使中色大冶的粗铜生产能力提升了10万~13万吨,累计熔炼铜精矿约800万吨、生产粗铜约140万吨。
这座高炉,经过多次技术改造,炉寿和其他部分技术指标,甚至高于技术输出方加拿大的诺兰达公司。
从1980年的全国第一届铜冶金学术年会探讨冶炼厂反射炉改造问题到确定诺兰达炉投入建设,经历十余年的长期论证。然而,就在诺兰达炉主体工程建设时刻,资金却成了“拦路虎”。
“工程进度不容推迟!诺兰达炉一定要在7月1日点火。”这是1997年4月,公司领导班子在冶炼改造专题会上发出的指令。
“发行内部债券!”这是中色大冶人经过反复抉择,找到的唯一出路。
1997年初,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仅半个月,中色大冶就募集资金5000多万元,并争取到银行信贷支持,解了燃眉之急。
1997年国庆节,诺兰达炉开始投料,230个小时后,顺利产出第一包冰铜。正常生产后,反射炉与诺兰达炉需要并开,共同承担铜精矿熔炼任务。为争取达到最佳效果,中色大冶加紧技术攻关,成功实现“一台制氧、两台熔炼炉、三台转炉、三个硫酸系列”同时作业的最佳组合模式,取得了成本低、利润高的效果。
诺兰达炉的引进,使中色大冶冶炼工艺水平与国际对标,整整缩短了15年。
加盟中色集团 跻身央企行列
2006年底,铜冶炼行业进入“寒冬期”,逆势中该如何发展?
做大循环经济,成立稀贵金属厂。该厂走过这样的探索——
2007年2月,“大江牌”银锭在伦敦交易市场注册成功;2008年1月,“大江牌”金锭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
秉持创新思维,领导班子确立了资源开发、规模提升、结构调整、资本营运、人才强企“五大战略”。
2008年12月,中色大冶与中国三峡总公司长江电力战略合作,重组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优化了企业股权多元化和组织结构。
2010年,完成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改制,整体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11年1月21日,瑞雪笼罩江城,“推进大冶有色与央企对接实施增资扩股仪式”举行。这一天起,大冶有色加盟中国有色集团。加快矿山建设步伐、提高铜冶炼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坚强的后盾,使中色大冶对未来的信心愈加坚定。
矿产资源开发“战车”挺进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那里屹立着被誉为“铜都新城”的萨热克铜矿。中色大冶本部,2009年7月13日,冶炼厂十里厂区彩旗飘飘,澳斯麦特炉奠基,这是中色大冶铜冶炼节能减排改造的重点工程……这一时期,中色大冶采用世界先进的永久性不锈钢阴极铜电解工艺和计算机自动定位控制技术,建成年产30万吨铜精炼能力的清洁生产项目。
424产业架构 成就绿色高质量发展路
中色大冶的智能工厂——弘盛铜业,依托智能化管控平台,指尖操控、按“秒”炼铜的智能工厂走进现实。对环境空气、废水、废气等实时监测预警,实现全天候管控。今年2月建成投产的弘盛铜业,采用世界领先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工艺,年处理铜精矿约160万吨,生产高纯阴极铜40万吨,这是中色大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2年1月,5G+智慧矿山及冶金联合创新实验室合作项目在中色大冶总部签约,公司启动矿山5G+工业互联网自动控制应用,打造绿色数字化矿山……今天,像这样的“绿色行动”仍在上演:老冶炼厂改造精矿配料及上料系统,实施澳炉高氧浓、高品位冰铜品位生产模式、升级废酸处理工艺。
脚印串串,边行边思。公司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路径跃然而出:
突出主责主业。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路径”,明确以“四座矿山、两个冶炼厂、四个主产业链延伸业务板块”的“424”产业架构,让中色大冶的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激发内部活力。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年轻干部;制定出台薪酬激励试点方案,明确铜山口矿、晟祥铜业和大冶国贸作为改革试点单位。
龙角山,新冶铜矿的荣光并未消散;长江岸边,弘盛铜业破浪扬帆;中色大冶,必将在新时代的滚滚浪潮中,书写出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