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许豹 黄子珅
乘坐升降机,3分钟爬升70多米。远处,波光粼粼的江面船只穿梭;近处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里,操作手娴熟地按动“游戏手柄”,一人控制着集成化供料系统,在内腔里浇筑混凝土。11月8日,“沿着长江看二航”活动在双柳长江大桥启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登上北岸主塔,感受智能建造的神奇。
长江北岸,两座高塔比肩而立,现场轰鸣声不断。技术员轻轻按下操作键,约5层楼高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缓慢爬升,仅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一次6米“登高”。施工平台上,一片片排布匀称、焊点密实的钢筋网片被吊入钢筋部品胎架中,工人仅需1至2天就完成一节塔柱“骨架”的拼装。
“智能筑塔机由我们自主研发,已是‘4.0版本’。”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陈诚告诉记者,它让建桥告别以前肩挑手扛、高空作业和效率低下等弊端,它集钢筋部品调位、自动浇筑、自动振捣、独立智能养护系统和集成控制于一体,实现桥梁主塔工厂化、智能化、装配化施工,让塔柱施工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提高施工效率。
湖北交投集团投资近160亿元的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武汉新港高速跨越长江的过江通道,为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建造难度很大。
如果把双柳桥当作一件艺术品,那么刻刀就是智能建造。钢筋厂里,焊接机器人频繁移动;中控室里,三维激光扫描仪“腾云驾雾”,混凝土浇筑全程可视、可控……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研发的“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让双柳长江大桥成为湖北首创:在钢筋厂将钢筋加工成“半成品”——钢筋网片,再于现场拼接成整体。通过自动化操作系统,它实现了钢筋自动下料布筋、钢筋网片自动绑扎及焊接、网片立体弯折等功能,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绑扎,提高施工精度。
“像造汽车一样建大桥,定制化施工变成标准化生产,这是建桥领域一大革命。”中交二航局副总工程师田唯说,他们正在打造建桥数字工厂,“智慧刻刀”贯穿双柳长江大桥各领域。从材料上看,首次在长江大桥大规模应用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可彻底解决钢桥面疲劳的世界性难题。从管理上看,团队搭建云平台,对施工现场实施监测,强化人机料配合,运用数字建造技术,让施工过程数字化、可视化。
据悉,未来中交二航局还将在双柳长江大桥安装智慧缆索,通过抽换索股中的一根钢丝,将聪明的“神经元”植入索股中,内含应变、温度与湿度3种传感器,实现主缆健康状态的在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