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孙阳 邵祖学
田块地址:洪湖市乌林镇王家洲村
种植农户:洪湖市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熊道前
吨粮模式: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吨粮模式
两季产量:头季744.5公斤/亩,再生季375.9公斤/亩,合计亩产1120.4公斤
模式概述:头季水稻收割后,通过施肥、管水等田间管理,从稻桩上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稻谷的栽培方式。通过模式优化与技术集成,提升头季稻米品质,提高再生季稻谷产量,实现“一种两收”吨粮目标,适宜我省双季稻地区,以及种植一季稻有余、两季不足的鄂中丘陵南部、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地区
“经现场实收测产,再生季亩产为375.9公斤。”11月2日,洪湖再生稻春露科技示范基地传来喜讯:加上8月中旬头季实收744.5公斤,合计亩产达到1120.4公斤,圆满完成吨粮任务。
坦荡的稻田,一层层金色的稻浪涌向无尽的天边。农民眼中盛满丰收的喜悦。
“去年高温干旱,今年风调雨顺,水稻攒足了劲往上蹿,长得真不赖!”洪湖市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熊道前走进稻田,随手拔起一根稻穗,“瞧,穗底的谷粒金黄饱满,水稻已成熟。”
联合社流转了5300亩田,全部用来种“一种两收”的水稻。
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能再生的水稻”,一种利用收割后的稻桩继续发苗长穗的水稻种植模式。“水稻一般种一季收一茬,然后育秧、翻耕继续下一轮种植,比如双季稻。但再生稻则不同,有点像割韭菜,只种一季,割完还会长,又叫‘一种两收’。”洪湖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郑普兵介绍,再生稻曾作为灾后补欠的一种措施,自生自长,产量有限,如今品种、技术革新后,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新方案。
不过,种好再生稻,关键要能勇闯三关。
首先是施肥关。原来,再生稻要施底肥、分蘖肥、催芽肥和提苗肥共4道肥,比较繁琐。熊道前说,尤其是头季稻成熟后,植株里的营养基本消耗殆尽,不足以支撑休眠腋芽重新萌发,“飞起无人机,巧施催芽肥,是唤醒水稻再生这一‘隐藏技能’的法宝。”
其次是晒田关。头季稻收割时,收割机履带碾压的水稻占比45%,造成损伤。倘若晒田充分,强健的稻蔸能把被碾的水稻重新支撑起来,继续生长。熊道前解释,“谷好靠晒田”,晒田促进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增强抗倒伏性。
最后是收获关。“不少农民担心碾压,选择人工收割头季稻,费时费工,大大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熊道前说,现在不同了,收割机严格按照“回”字形路线行进,减少转弯和掉头,减轻对稻桩的碾压,又好又快。
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下,今年联合社迎来大丰收。熊道前算了一笔账,头季亩均成本590元、再生季100元,比双季稻少400元,但产量不相上下。与中稻比,成本虽提高100元,产量却高出近400公斤,每亩增收1000元。
省农技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羿国香说:“水稻‘一种两收’模式具有‘七省、两增、一优’等十大优势,即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省季节、增产、增收和米质优。”据称,再生稻的灌浆期完美躲避了高温热害天气,因此品质、口感都会更佳。
田间道路上,王家洲村4组村民王际烈正在晒谷。听闻联合社的水稻一亩收一吨,这位68岁的老农投去羡慕的目光:“你们是师傅,明年无论如何跟着联合社种!”
“科技才是师傅!”熊道前笑着纠正。身后,2000亩示范基地里划出一片片试验田,耕作层试验、品种试验、缓释肥试验、昆虫性诱测报……稻田上映着“科技大片”,令人目不暇接。
最重磅的,当数“稻—再—油”三熟制高产模式示范。“再生稻品种选用‘丰两优香一号’‘节优804’,丰产性能优,均能实现吨粮。油菜选用‘阳光131’,生育期短,10月26日播,次年5月2日收获,又多收了一季,预计亩产油菜籽176公斤!”熊道前忍不住提前“剧透”。
阳光下,稻穗随风摇曳,渲染着金色的喜悦。成熟的谷林里,一周前飞播的油菜已探出脑袋,孕育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