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龙新桥
“老英雄退休后还在为人民服务,十多年前给我治过病,是个好医生。”
“多年前见过老英雄,提着两个馒头当早餐,骑着自行车去给病人针灸。”
“老英雄没走,只是归队了,她的英勇事迹会被我们永远铭记!”
……
10月27日,抗美援朝老英雄王清珍在孝感逝世,享年87岁。成千上万的网友留言表达深切悼念。
上甘岭战役中的白衣天使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最早出自电影《上甘岭》,坚强勇敢的卫生员王兰眼含热泪唱着《我的祖国》,成为中国影史上经典的一幕。
王清珍就是卫生员王兰的原型。1936年,她出生于武汉,15岁时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的一名卫生员,入朝参战。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王清珍与其他卫生员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战地救护中。最艰苦时,她一个人要照顾20多名伤病员。
一天,前线抬下来一名伤员,因腹部中弹,泌尿系统受到重伤,不能自控排便。晚上王清珍巡房,听到他痛苦的呻吟声。“你怎么了?是不是要解手?”王清珍关切地问。
战士点点头,王清珍递给他一个罐头盒。可是他怎么也解不出来。王清珍一看,他憋了一身汗,肚子胀得圆鼓鼓的。显然,已经憋了很久,必须立即导尿,否则可能导致膀胱胀破,有生命危险。
王清珍立即找来导尿管帮他导尿。可尿液还是排不出来,受伤的战士喘着粗气,头上的汗珠越来越密。王清珍心急如焚。
这时,旁边一名伤员说,他曾见过男卫生员用嘴吸导尿管帮助排尿。王清珍一听,这是个办法,就准备去吸导尿管。
受伤的战士不好意思,吃力地推了推。明白他的顾虑,王清珍说:“死都不怕,还怕羞?”说完,含着导尿管就吸,尿液终于流进了罐头盒里。
在寒冷的坑道、潮湿的猫儿洞……王清珍精心地救治、照顾受伤的战士们。
帮无法进食的伤员嚼烂药物和饭菜,嘴对嘴喂进去;把战士冻烂的双脚放进怀里捂热,减轻疼痛;还和战友们一起整理黄继光的遗体,为他收拾遗容……
偶有闲暇,王清珍哼唱一些家乡民歌给伤员们听,用歌声抚慰他们的伤痛。
“你这么小,怕不怕?”战士们问她。
“你们不怕,我也不怕。”王清珍坚定地说。
1953年3月,王清珍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记“二等功”,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荣誉战士”称号。
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
1958年,王清珍退役,成为北京一家医疗器械厂的普通工人。1961年,她响应军队号召,再次入伍,在部队从事卫生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兢兢业业工作十几年。
退休后的王清珍依旧闲不住。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和几位战友一起开办老军医门诊,经常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看病问诊,义务为群众服务。
王清珍擅长针灸、推拿、理疗等传统中医疗法。志愿军特等功臣赵毛臣的老伴中风卧床不起,王清珍上门治疗,为她针灸、推拿、按摩近2个月,让她的病情大有好转,逐渐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60多岁的李美玉患坐骨神经痛多年,久治不愈,生活不能自理。王清珍每天上门给病人针灸、推拿,坚持了4个月,李美玉终于站了起来。至今,王清珍家里客厅的墙上还挂着李美玉赠送的“妙手回春”锦旗。
“病人没钱,奶奶就不收钱,没地方住,奶奶就让他们住在家里。”王清珍的孙子刘航回忆,曾有贵州患者慕名前来,在家中吃住近一周,痊愈后才返回贵州。
医者仁心。王清珍一辈子清贫简朴、乐善好施,多次参与援助灾区、资助特困生、关爱福利院老人等公益活动,积极捐款捐物。1998年,湖北省遭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62岁的王清珍带着慰问品到抗洪大堤上慰问抗洪战士。
王清珍还参加“老战士革命传统报告团”,到学校、工厂、部队传颂“上甘岭精神”。刘航记得,在空降兵军史馆,奶奶站在黄继光的雕像前,给孩子们讲述英雄当年的故事。她说:“当年在战场上,没有想过能活着回来。”
“奶奶不只讲革命老故事,还有新时代的新思想。”刘航说,奶奶每天都要听《新闻联播》,经常翻阅时政类书籍,认真地做笔记,关心国家大事和祖国发展,直到今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才停笔。
10月29日下午,王清珍的追悼会结束,刘航整理着奶奶的遗物,各类荣誉证书塞了满满一大箱,衣柜里打着补丁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还未合上。“感觉奶奶并没有离开我们。”刘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