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1日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第三期湖北项目在京开展——

“屈原”吟诵《九歌》 “小织女”投梭穿杼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萌叶 通讯员 谭兵 何庆良

中国史,是一部民族交融汇聚成的中华民族史。

10月23日,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轮展第三期,在北京蒙藏学校旧址正式开展。湖北七大类体验项目亮相此次轮展。

“锦绣中华、和美共融”“万里茶道、以茶促融”“中华诗魂、屈子之歌”等七大体验区中,曾侯乙编钟演奏、中华茶艺体验、西兰卡普织锦、精细竹编等项目受参观者热捧。各类沉浸式、可体验的项目,充分彰显了湖北依托长江中游文明中心,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屈子”现场吟诵《九歌》

在“中华诗魂、屈子之歌”展区,身着长袍,头戴冠髻,由专业人士扮演的“屈原”吟诵起《九歌·山鬼》段落,沧桑浑厚的声音在四合院中回荡开来。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屈原”走到参观者身旁,举手投足和吟诵之间,楚辞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方言声韵俘获了参观者的心灵。不少参观体验者拿出手机记录下眼前“屈原”吟诵楚辞的风采。

在“中华诗魂、屈子之歌”展区对面,是另一位民族文化交流使者王昭君的展区。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王昭君是民族团结的使者,现场《昭君出塞》的表演团队用剧情化的方式,将观众带回2000多年前汉匈和亲的历史故事中。

一袭红袍,一身大义,踱步间,“昭君”从大汉长安出发,经北地、过西和、到五原。汉匈则在“昭君”毅然出塞的凛然身影之中,迎来了六十多年和平友好局面。

除了沉浸式文化演出节目,湖北馆中的西兰卡普、精细竹编等中华民族手工业体验项目也十分受欢迎。

织布机前诞生“小织女”

在精彩纷呈的展览体验区,一个梳着小辫,“札札弄机杼”的“小织女”引起了参观者关注。

“我上午学的织布,下午学的织花!”正在织布机前投梭穿杼的刘一瑾高兴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10月23日,7岁的刘一瑾身着中国传统马面裙服饰,随家人来到北京小石虎胡同(蒙藏学校旧址所在地)中的湖北体验馆参观。在“锦绣中华、和美共融”体验区,一台木制传统织布机引起了刘一瑾的好奇。在湖北西兰卡普传承人谭艳华的指导下,刘一瑾很快掌握了纺织西兰卡普的基本技巧,并化身“小织女”,现场有模有样地纺起布来。

经纬交错间,彩线在“小织女”手中牵引排列,纺车上西兰卡普经典的菱形花纹,不一会儿就有了眉目。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上既体现了以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为内涵的品格,同时又体现了以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因素为外延的社会与时代特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小朋友们通过这次展览能了解、喜爱上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我们觉得很有意义。”谭艳华的妹妹,同为西兰卡普传承人的谭艳宾接受采访时说。

线织成布,竹编成画。在湖北馆另一角,精细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凤英用纤薄的竹篾,编织出了茶马古道跨越万里的茶文化传播故事。

“一厘米宽的竹篾能分成48根丝,我们花了3年时间研制的分丝的工具已经申请了专利。”李凤英在精细竹编画《土家古茶道》前向参访者们介绍。

编钟之声见证文化之“同”

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本次湖北体验项目中的“复刻版编钟”,让参观体验者有机会亲自敲响这青铜色的千年之音。

“这是编钟槌,敲击编钟正面和侧面时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大家可以试试看。”10月23日上午,在“编钟之声、礼乐中华”展区,工作人员拿着一只木制的槌子向参观体验者介绍,并演奏起编钟版《东方红》乐曲。

曾侯乙编钟用钟发声,以磬收韵,集六音之大成,还原了“礼乐中国”的和谐乐章。现场,不少参观体验者争相尝试。轻轻敲击编钟正面,清脆洪亮、深沉柔美的声音便在展区内响起。

据介绍,曾侯乙编钟走过了2400多年历史,在同一时期的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出土过相似编钟乐器。这也成为中华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项目采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轮展形式进行。本次湖北体验项目以‘长江文化’为主轴。中华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江文化’也是如此。希望通过沉浸式、可体验的项目,引导各族群众感受‘长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进民族团结意识,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湖北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军章说。

--> 2023-11-01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第三期湖北项目在京开展——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9502.html 1 “屈原”吟诵《九歌》 “小织女”投梭穿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