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乡村振兴顶梁柱,基层治理排头兵——

万余名“兵支书”活跃荆楚大地

刘攀、卢继承、彭庚。(从左至右)

刘大卫(左)为群众释疑解惑。

向良海(左一)同村民一道安装应急供水管道。

陈林(右)在工作中。

熊丹阳(左)了解蔬菜长势。

杨愉锐(右二)同村民一起劳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包晓霁 常梦星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

退役军人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我省结合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等,大力推进“兵支书”“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让退役军人在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治安、加强基层党建等方面积极作为,充分发挥“领头雁”“志愿者”和“生力军”等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2万余名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

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这些老兵永葆军人本色,成为群众公认的中坚力量。

京山市白谷洞村三任党支部书记都是“兵支书”——

老兵接力建设美丽乡村

村里绿树成荫,柏油马路宽敞平整,孝廉广场、外婆桥等“网红”景点不时有游客拍照打卡……

近日,走进京山市新市街道白谷洞村,一派繁荣景象。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负债村”。

村民说,20多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亏了三位脱下军装回到家乡的“兵支书”。

在白谷洞村的荣誉室里有一排展柜,展柜里除了立功喜报、勋章外,还有一块秒表。这块秒表,是老书记卢继承的。

卢继承曾服役于空降兵某部,秒表用于地面训练。“在跳伞过程中,如果遇到主伞打不开的情况,心中默数10秒就要打开胸前的备份伞自救。”卢继承说。

1995年成为白谷洞村的党支部书记后,这块秒表成为卢继承的贴身物品。他说,从部队回到家乡工作,第一步就是整顿懒散的工作作风。为此,他用秒表计时,记录下开会迟到的人。

白谷洞村人多地少,村集体负债数十万元,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为了改善村里的经济状况,卢继承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决定以京山古八景之一的白谷烟树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

为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卢继承带人整修村里的危房,优化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实现了硬化道路“组组通、湾湾通”。在任期间,他带领村民修路6.8公里,完成了8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集体甩掉了债务包袱。

2018年,刘攀接过卢继承的接力棒,成为白谷洞村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攀还记得,当年还是老书记把他送进军营。他说:“我是卢书记(卢继承)手上送出去的兵,当兵期间也见识了一些城市和村庄的变化,回来之后有强烈的建设家乡、帮助村民的愿望。”

刘攀认为,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有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他决定从改造“漫水桥”开始。

面对村民的质疑,刘攀反复做思想工作。如今,“漫水桥”已经成为了白谷洞村的“网红桥”。

孝廉广场是白谷洞村建设的第一个乡村文旅项目。建设广场需要占用村民的自留地,部分农户听说要拿出自己的土地,有些不乐意。刘攀找到村里的老党员周祥铭,经过动员和劝说,周祥铭同意拿出自家的地用作广场建设。随后,越来越多人响应,广场建设用地问题迎刃而解。

同样,33岁的彭庚,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年,他接过了刘攀的“接力棒”。

彭庚说,自己参军前打背包,就是刘书记(刘攀)教会的。

对于白谷洞村未来的发展,彭庚有自己的设想。他说:“我会按照前面两任书记绘制的蓝图,把我们现有的产业做实做强,再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带动周边的村民发展产业,最后实现村强民富。”

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大卫——

“矿老板”变致富带头人

从部队到地方,他当过“矿老板”,身家过亿元,却毅然回到生长的地方,把贫困村变成了旅游名村。

他叫刘大卫,是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的党总支书记。

一件灰色夹克,皮肤有些黑。完全看不到刘大卫的“老板模样”。

1987年入伍,1990年退役。刘大卫退役后回到宜都创业,组建龙腾矿业有限公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2004年,宜都市考察村干部,村里人找到了刘大卫。

那时的弭水桥村,是宜都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村集体不仅没有收入,还欠着13.7万元外债,干群关系紧张。

“人这一辈子,只是自己发展起来不行,带着父老乡亲们都有饭吃才有意义。”刘大卫决定担起责任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村“两委”班子会上,他要求村干部遇到群众来反映问题,必须半小时内赶到现场。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

凭着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练就的经验和本领,刘大卫敏锐地意识到,要发展就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丑溪峡谷美景如画,但“养在深闺人未识”。刘大卫在“圈粉”传播上动脑筋,广邀探险队、驴友团前来秘境探险。他免费当导游,成功让丑溪美景刷爆朋友圈,并引来旅游公司出资共同开发。

进景区的主干道需要征地,通知村民9时开会,没想到大伙提前1小时全部到齐。会上,还没等刘大卫开口,村民王仁海就大声说,“刘书记,你说怎么搞就怎么搞,补偿款我不要,一万个支持!”难题轻松解决。

2017年,三峡九凤谷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旅游人数突破2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大幅增加。同时,景区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全村农民每年新增收入近600万元。

在刘大卫的带领下,弭水桥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生态村、湖北省旅游名村等。他说:“部队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特质和集体荣誉感,接下来我会更加努力,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恩施市太阳河乡金峰山村党支部书记向良海——

把贫困村变“金凤凰”

“请大家放心,我绝对不会辜负组织和人民的期望,当好金峰山村的党支部书记。”

这是在2019年4月,向良海就任恩施市太阳河乡金峰山村党支部书记时许下的铮铮誓言。就任村党支部书记的4年多时间里,这位“兵支书”用心、用情、用行带领全村百姓建设山水梦乡,缔造幸福生活。

2001年,未满20岁的向良海光荣入伍。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他历任副班长、班长、雷达技师,先后在部队荣立三等功,获得优秀士兵、优秀士官、集团军装备先进个人、集团军训练标兵、三学标兵等荣誉。

2014年,退役回到家乡的向良海没有选择相对安逸的工作岗位,而是回到太阳河乡工作,服务基层。

2019年4月,金峰山村党支部书记突然离职,乡党委负责人找到向良海。还没等乡党委负责人开口,向良海就一脸坚定地说:“我知道您找我是为了什么事。放心,只要组织需要,我保证完成任务!”

就这样,向良海背上行囊来到金峰山村。

当时正值全村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面对繁重的任务,向良海没有打退堂鼓。他一趟趟地走访、一场场地开群众会、一次次地与村民推心置腹,“白加黑、5+2”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凭借着这份执着,村里短短半年就完成了103户的危房改造,实现了安全饮水入户。

金峰山村基础设施薄弱,在产业发展上存在诸多限制。在了解全村情况后,向良海对外积极联系企业,详细介绍全村的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潜力。对内,他鼓励村“两委”成员成立合作社,带头发展产业。

2020年初疫情来袭,向良海大年初一带领“尖刀班”成员在寒风阵阵的桥上设立关卡。2022年遭遇旱情,向良海提着柴刀钻山穿林寻找水源。没有水管,他就对接职能部门、联系乡贤能人寻求帮助。人手不足,他就撸起袖子化身水电工,一段一段地铺设水管。

“在向书记的带领下,村里一年比一年好,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老党员陈泽洪说。

4年来,向良海用心谋划、用情建设,用一件件小事打动人,让一个个规划变为现实。他用自己的行动,让看得着、摸得到的实惠,一点一滴地融入村民生活中。曾经贫穷落后的金峰山村,蝶变为腾飞的“金凤凰”。

大冶市金山店镇火石村党支部书记陈林——

80后“兵支书”的“三字一心”

如何当好村干部?

在大冶市金山店镇火石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林总结出“三字一心”。

第一个字是懂,就是要懂政策、懂理论、懂举措。第二个字是敢,就是要敢创新、敢斗争、敢担当。第三个字是做,就是脚踏实地工作。“一心”,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部队到地方,这个80后用“三字一心”,带领村民共同缔造美丽乡村、幸福生活。

陈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陈林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一直教导他“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8岁那年,他如愿穿上军装。

在部队服役期间,陈林刻苦训练。在一次军事演习中,陈林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在一次完成爆破任务后,陈林再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从一名普通战士到士官班长,陈林说,自己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部队和组织的培养。

2016年,金山店镇相关领导希望陈林能回村为家乡发展作贡献,动员他回村参加选举。那一年,他顺利当选。

在第一次党员大会上,陈林请求村民给他3年时间干事创业。“没想到这一干就是7年,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坚持下来的。”陈林说。

上任后,陈林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选址建设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当时有一部分老党员和群众极力反对,陈林通过多次沟通做工作,终于获得支持和认可。如今,火石村新的党群服务中心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内设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站、科普宣传区等功能场所。

在火石村,陈林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土地集中流转到合作社。一开始,许多人认为行不通,陈林一次次上门做工作,不厌其烦地讲政策、说道理。

在陈林的带领下,全村1000多亩土地统一流转,交由村集体合作社开发管理。合作社在发展传统水稻、油菜等种植的同时,注重新型农业产业培育,先后引进丑柑、大棚草莓、西瓜、湘莲等高收益农产品种植项目。

村民罗少华说,她在基地里做事,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村里每家每户都入了股,都有分红,“生活越过越好,大家都感觉蛮有奔头”。

嘉鱼县新街镇港东村党支部书记熊丹阳——

把落后村打造成省级先进村

近日,走进嘉鱼县新街镇港东村,一栋栋乡村“别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花木掩映。稍远处,新修建的村民广场宽阔整洁,孝德文化长廊上一则则二十四孝小故事发人深省,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更是成为了村民们最爱去的场所……

很难想象,眼前“环境美、产业兴、民风和”的美丽新农村画卷,从前是个组织涣散、负债累累的落后村。

港东村的蜕变始于2017年1月。

当时,在村委会办公室内,新上任的港东村党支部书记熊丹阳,拿着手中的调研报告,针对村“两委”班子涣散、村中无支柱产业等问题,分析对策、提出改革细则。

熊丹阳1982年出生于港东村一个普通农家,12年的军旅生涯,磨炼出他钢铁般的意志。

退役后,他把部队管理“移植”到村里,将工作明确到每名村“两委”班子成员身上。

在村容村貌整治行动中,“两委”班子成员和老党员们带头从自家拆起,清理屋前屋后的私搭乱建、杂物。在“我为群众办好事”活动中,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一对一养老服务。熊丹阳号召热心村民每周到孤寡老人家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敬老爱老、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随后,熊丹阳又将眼光瞄准了产业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和考察后,他结合港东村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特色农业和畜牧养殖。

2017年,村里申请专项资金66万元用于港东村蓝莓基地、灌溉水利工程和改造泵站及配套设施建设,1000亩良田的灌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018年,在省市县的支持下,村里投资建成50千瓦和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0万元。同年,在省、县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建起生态果蔬种植合作社、畜牧养殖合作社。

2020年,熊丹阳又探索出“支部建在企业上”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村级集体资金建设养猪场、养鸡场、蔬菜大棚等,再将之转包给有创业意愿的村民。此举既降低了投资风险,又为村民提供了发展平台,增加了集体收入。

如今,在熊丹阳的带领下,港东村成为规划科学、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武穴市大金镇周梓村党支部书记杨愉锐——

从护旗手到乡村“领路人”

“夏斗高温、冬斗严寒,但看到丰收的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近日,武穴市大金镇周梓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愉锐这样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杨愉锐是一名“90后”。2009年,他报名参军,进入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支队国旗护卫队,成为一名护旗手。

2011年,杨愉锐退役后回到家乡创业。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他选择了在土地上扎根。望着家乡的几千亩土地,他深知,乡村要振兴,科技支撑不能少。2016年,杨愉锐和朋友一起投资300万元购置150台套先进的农机具,成立武穴市锐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种植技术。

合作社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运营管理模式,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机耕、机收、育秧、插秧、施肥、植保以及烘干在内的全托管和半托管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引进全新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等技术。

“一人富不叫富,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在事业步入正轨后,杨愉锐念念不忘的还是父老乡亲。

为帮助乡亲们致富,他与3个村的45户精准扶贫对象签订了“五位一体”扶贫合作协议,采取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创新模式,让贫困户获得“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打工收入”的叠加收益,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为提高农户操作技能,杨愉锐积极联系农业部门,成立农机培训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训,让农户及脱贫户多一份就业岗位,多一份收入,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有一年,受强降雨天气影响,稻田被淹。杨愉锐引进全新的工厂化水稻育秧、机械化插秧以及测深施肥技术,带领合作社提前育秧,积极推广新型育秧技术,提升秧苗品质数量,保障秧苗基本供应,确保在洪水退去的第一时间抢种,尽最大限度帮助种植大户挽回损失。

村民腰包渐鼓,杨愉锐又开始琢磨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2017年,杨愉锐投资50余万元,将村里一公里的土路改造成水泥路,还加装了路灯。如今,杨愉锐还计划投资80万元建设“四小园”以及“农耕文化园”,村民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不再遥远。

(本版图片均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

--> 2023-10-31 乡村振兴顶梁柱,基层治理排头兵——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9387.html 1 万余名“兵支书”活跃荆楚大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