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这一重要理念指引下,上海,一江一河贯通开放;福州,“闽都韵”与“国际范”交相辉映;雄安,从无到有绘就未来城“实景画”。一幅幅生动隽永的实践图景,正勾勒出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社区里有民意“大文章”
【总书记的嘱托】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杨浦区考察时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
【实践故事】“不到一百元,我和几个老哥就能吃顿好的,还能聊一下午。”深秋中午,走进位于上海杨浦区228街坊的社区食堂——熊猫饭堂,老人们饭后惬意地聊着家常。
三黄鸡18元、本帮熏鱼16元……用老年卡按时间段可以再打8.8折或7.8折;每吃一顿饭,政府还给老年卡补贴一元钱。食堂环境整洁明亮,社区还有健身培训场地。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拥挤吵闹、一到用电高峰就跳闸的“老破小”社区。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上海建设了9个基地、17个新村的集中居住区,228街坊是其中之一。随着岁月更迭,动迁更新提上议事日程。
“怎么动迁?动迁后的228街坊更新成什么样?我们把决定权交给居民。”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说。
如今的228街坊“修旧如旧”,成为上海唯一完整的“两万户”街坊风貌保护区。
线上线下的人民建议征集点开在“指尖上”“家门口”,上海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城覆盖……声音在一线倾听、建议在一线协商、成果在一线落地,更多群众的“金点子”变成各地城市发展的“金果子”。
老坊巷焕发新活力
【总书记的嘱托】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时表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实践故事】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暑期游人如织。都市中心,200余座古建筑群保留着延续千年的中国里坊制度格局,一条南后街从中轴线穿过。
上世纪末,随着居住人口的发展,很多院子变成大杂院,白墙黛瓦的明清古厝一度在违章搭建中黯淡无光。在城市开发建设的热潮下,历史遗产被写上大大的“拆”字。
紧要关头,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上一锤定音:“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30多年过去,规模壮观的古建筑群经过匠心修缮,让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三坊七巷的业态不断丰富,文化类业态比例超过60%,开放公益博物馆30多个。
如今,三坊七巷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在三坊七巷修复活化基础上,福州着力打造梁厝、南公河口等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整治261条传统老街。
精细“绣”出未来城
【总书记的嘱托】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实践故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头戴小黄帽,手持园所旗帜,排成一队,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路上……这是雄安容西青禾幼儿园今年9月在雄安新区首发的“步行巴士”,即为儿童特别设置步行上下学安全路线。目前,路上有教师、家长志愿者陪同,每个路口还配有执法队队员、民警,全面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如今,雄安新区十余万回迁群众住进安置房,从村民变成市民,开始了新生活,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是写好民生答卷的关键。
为保障回迁居民就业,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开展大走访等专项活动,详细了解每户居民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详细记录“民情台账”,并建立“1+N”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容东就业服务中心、零工驿站,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充分挖掘岗位,帮助居民家门口就业。
抓住重点精准发力,美好生活才更加“可见可感”。围绕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雄安新区规划了多层次的生活圈:“15分钟”社区中心,配置公交站、中学、社区服务中心、健身区及养老区等;“10分钟”邻里中心,配置小学、社区卫生站等;“5分钟”街坊中心,配置婴幼儿服务设施、幼儿园、居委会、社区活动站及老人服务中心等。聚焦人民需求,下足“绣花”功夫织就的“未来之城”正在成为现实。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